村党支部带大伙搞民俗游 密云尖岩村有支不走的帮扶队

2017-08-07 08:27:50 新京报

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村民吴贺云这两天心里美滋滋的,她经营的民俗饭庄,刚刚得到了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的“点赞”。

8月4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密云视察,走农户、看水情,和农民聊家常。尖岩村有什么特色?为什么会获得市委书记的点赞?记者进行了实地回访。

8月5日,密云尖岩村,吴贺云和丈夫在耕种。他们经营农家乐,一年最多能挣十八九万。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从贫困户到年收入十八九万

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吴贺云说:“书记问了收入,看了住宿的情况,还问栗子宴做得怎么样。书记很满意,说挺好的。”

尖岩村是水库移民村,共467户1100人,其中低收入家庭有284户,吴贺云家本来也是其中之一。2014年,尖岩村开始打造栗子宴特色民俗,她家成了乡村民俗旅游户。现在,客人们都爱吃她做的栗子小点心。

今年4月22日,尖岩村举办水库移民风情文化节暨栗子宴美食节,在网上看到消息的客人们闻风而至,那天可把吴贺云忙坏了,“之前做的都卖完了,当天晚上我们又做到夜里2点多。”

自从推出民俗旅游和栗子宴,前来的游客大增,吃饭的餐桌不够用了。今年开春时节,吴贺云特意从13间客房中挪出2个房间改造成了餐厅。吴贺云家的年收入也一点点往上涨,开始七八万,最多时十八九万。

吴贺云家从脱贫到致富,也是这几年尖岩村发展的缩影。

尖岩村人均2分地,单靠种田脱不了贫。尖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书平告诉记者,栗子树是村里的特色,所以从2014年开始发展民俗,推出栗子宴,现在已经开业的民俗户有30多家,还有60家正在办理证照。民俗旅游帮村民们增加了收入,4月美食节期间,有一家3天就收入1.8万,“我们的思路是到2018年能有178户贫困户把民俗发展起来。”

除了栗子宴,村里还安置了137人就业,其中有60人去建筑队,12人做村里的环卫保洁,看库保水30人。尖岩村的危房改造项目交给建筑队来做,工人们到年底可以领到7万多块钱。

王书平说,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尖岩村争取实现150户“脱低”,到明年年底有望彻底摆脱低收入村。

尖岩村村内环境整洁,以民俗旅游为特色。

  谁都不愿接手的村,人心顺了

除了收入增加,吴贺云觉得村里也变了样。拿街道来说,过去柴火乱堆乱放,还有人家在路边种菜园或者搭棚子,“我家门口就是条河沟,下雨天街上的水都奔这里来,河里长草,夏天蚊虫很多。”

去年10月,村委会整治街道时在河沟上搭了钢筋水泥,路面一下子平整了,“客人们来了可以停车,都说比以前环境好了。”吴贺云说。

76岁的刘长申是尖岩村的老村民,每天下午他要到村口凉亭去跟村民们打牌。凉亭是去年新建的,里面摆放桌椅,夏天给老人们提供了一个遮阳地儿,“冬天也有去处,去村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暖和着呢。”

得益于村里的危房改造项目,刘长申家去年翻盖了新房。有新房住、有地方跟相处了一辈子的村民们休闲,刘长申对村里的工作竖了大拇指。

要说对村里的发展还有什么期待,刘长申告诉尖岩村党支部组织委员郑怀恒:“村南头拆了的地块上长了草,如果能硬化就完美了。”

刚等刘长申说完,郑怀恒就回话了:“马上就要开始硬化了,我们都有计划,估计这个月底就能打上水泥。”

听完这话,刘长申放心了,原来他们心里都有盘算。

密云区溪翁庄镇政府副镇长赵鹏程见证了尖岩村的发展,直言“不容易”。尖岩村一多半是低收入家庭,工作不好做,“以前是个谁都不愿意接手的村”。但现在,赵鹏程认为村里最大的变化是“人心顺了”。

视察尖岩村后,蔡奇为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感到高兴。他说,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尖岩村去年新建了凉亭,给老人们提供了一个遮阳的地方。

  ■ 对话

  尖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书平

  翻盖200多户危房,让百姓真正认可了我们

新京报:在尖岩村的介绍中有一句话提到“原来是软弱涣散村”,是什么情况?

王书平:2012年我来的时候,村里有两个重大事项,一个是密关路占地问题,一个是鱼池分配问题,老百姓认为解决不公,造成了长达一年半的上访。

我来尖岩村的时候进不了村,老百姓把我围住了,很有敌意。第二天我们开了一个紧急党员会,有一个村民直接在会上说,王书平你有这个能力吗?如果你把这些事办坏了,老百姓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淹死你。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很扎心的,我压力也很大。

这两个重大问题是在2013年解决完的,把钱该给村民的给了村民,不能说所有人百分之百满意,但是基本上稳定的局面出来了。

新京报:局面稳定住之后呢?

王书平:我们就开会研究怎么为老百姓办事。要给老百姓办实事,否则老百姓不会认同你。

2013年我们先把老百姓提出要求的三个事情解决了,一个是老年人没有活动中心,我们就盖了一个100多平米的老年活动中心;第二个是村里20多家在路边摆摊,车来车往非常危险,在镇里的支持下盖成了摊位;老百姓提出没有锻炼身体的活动场地,就又建了一个篮球场和跳广场舞的场地,有300多平米,还安装了70多件健身器材。

新京报:从什么时候感觉村民对你的态度有转变了?

王书平:也不是对我一个人态度的转变,是对整个两委班子。2015年我们给老百姓争取了一个山区泥石流搬迁的政策,尖岩村是移民村,有200多户房子是1958年建起的,都成了危房。我们结合这个政策,把申请材料提交到了镇里,从2015年到现在就地翻盖了这200多户危房。有的农户真是一辈子也盖不起房,但有了这项政策,有的老百姓一分钱都没花。

从这件事开始,老百姓真正认可了我们是真正办实事的。我娘家和婆家都是尖岩村的,当时刚来的时候叫我“姑姑”的人不多,都是指名道姓地叫我“王书平”,但现在往街上一走,叫“姑姑”、“姑奶奶”的人多了,也亲切了。

新京报:蔡奇书记来视察时特意了解了村里“四议两公开”的工作,这是一项什么制度?

王书平:之前尖岩村老百姓上访,我感觉问题的根儿出在公开工作没做好,不公开不透明,重大事项老百姓不知道,怨气很大。

“四议两公开”也是区里和镇里推的工作,我们从2013年开始落实,就是每季度一次代表会,会计要把这一季度的收入和支出列出来,放到公开栏里,让村民们知道这几个月村里都干什么了,哪怕一张办公纸都有开支,老百姓来村委会办事,顺便在公告栏一看就什么都明白了。

新京报:从比较涣散到大家踏实过日子,这个转变中有没有什么经验值得推广和学习?

王书平:值得人家村学习的我没考虑到,但是学习人家的有很多。我们民俗户的发展还要走出去,还要多看别的区,比如怀柔、延庆,我们打算秋收之后组织所有民俗户去参观,还要组织民俗户培训两到三次。

要说我们做得比较到位、村民也欢迎的,我觉得是街长制,我们从去年7月开始,把村里划了10条街,1条街1个街长,他们维护环境、治安巡逻、矛盾排查、调解纠纷,都是村里的党员免费来做,把大家的积极性都给调动起来了。

我们还有两支志愿者队伍,一个朝阳队,一个夕阳队,他们自发组织的,把防火防汛值班、擦健身器材、夜里执勤都管起来了,给村里节省了不少开支。

新京报记者 王梦遥

责编:陈艳婷 PSY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