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胆子,不看看【紫光阁】什么来头
政务
政务 > 滚动 > 正文

好大胆子,不看看【紫光阁】什么来头

原标题:好大胆子,不看看【紫光阁】什么来头

讲一个笑话。

皮几万,《中国有嘻哈》冠军,因为李小璐出轨事件而被推上风口浪尖。

而最近牵扯出其他几项罪状,也让他成功集齐了新华社、共青团、人民日报和公安部的共同抨击,冠绝微博历史。

因为歌词作品中明目张胆的侮辱女性和教唆吸毒,皮几万被乱棍打死几乎没什么商量。

但皮几万的粉丝们心有不甘,蓄意报复。

大官媒不好惹,要挑一个软柿子捏。

翻来找去,粉丝们把目标锁定在一家名为“紫光阁”的媒体。

果然紫光阁中枪,皮几万粉丝们如愿抹黑了这家中餐连锁……

事后,紫光阁回应。

而后,共青团转发回应,新华网转发回应,各路媒体纷纷转发、调侃。

事情越闹越大,紫光阁爆发的能量,反倒让皮几万的粉丝们无所适从,瑟瑟发抖……

原来,紫光阁根本就不是什么中餐连锁,而是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紫光阁》杂志的官方微博。

名头太过响亮,拆开理解一下就是党中央派出指导国家机关党建工作的机构媒体。

如果常听新闻,想必就不会闹出这么大的笑话。

与紫光阁类似,曝光频率较高的地方还有怀仁堂和钓鱼台等。

但紫光阁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格调能高到代表国家机关工委呢

紫光阁坐落于中南海,如今是国务院领导接见外宾的地方,港澳特首也经常于此向上级汇报工作。

核心领导的文山会海可能让你认为这从来都是一个“文治”之地。

但历史上,紫光阁却是一个彰显“武功”的跑马场

这儿的故事绕不开两位传奇的皇帝。

明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朱厚照同学家庭幸福,父母和睦,和睦到什么程度呢。

爸爸当皇帝时只有一位皇后,没有嫔妃,为了好好爱妈妈,在位十八年,从始至终空置六宫。

而朱厚照也是家中独子,三口之家,自幼宠溺,久而久之,也如当今的独生子女一样有点任性胡闹

正因为皇位来的太轻松,也太理所当然,朱厚照便觉着不好玩。

朱厚照喜欢刺激的,喜欢新鲜的,经常玩cosplay。

传闻他扮演过富商,让一众太监扮演小商小贩;

传闻他扮演过嫖客,让嫔妃、宫女们扮演粉头;

传闻他扮演过法王,交了一帮西域、蒙古的法师朋友。

当然他也跟很多男孩子一样,最喜欢玩打仗,还为此起个艺名叫“朱寿”,加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除此之外,朱厚照还在宣府防线上翻修了自己的镇国府,长期带兵驻扎。

当然,在北京也不能荒废军务。

所以朱厚照给自己在紫禁城边,中海西侧修建了“平台”,也就是后来的紫光阁

有记载,朱厚照经常站在平台之上,检阅士兵的骑射技能。

说来,朱厚照和他的堂兄弟嘉靖皇帝都很奇怪。

嘉靖皇帝一心炼丹修道,二十余年不上朝,却美誉度颇高。

“大礼议”事件后,牢牢驾驭文官集团。

虽然执政期间,边患不断,兵变四起,但史笔足够慷慨,给出了中兴之主的评价。

但正德就没这么高的政治手腕了。

因为爱好广泛,任性胡来,朱厚照早早的就和文官集团做了割裂,属于互相瞧不起的状态。

宁王作乱(影视作品《四大才子》及《唐伯虎点秋香》的情节)时,文官竭力反对皇帝亲征。

而朱厚照却先发制人,轮不到你们阻止我,先发上谕,你们这些文官一个也不得随驾,打仗的功劳谁也别妄想。

结果亲征圣驾还没到宁王藩地,叛乱就平息了。

另一位与紫光阁互动极频繁的皇帝是清代乾隆

因为紫光阁在前朝的历史定位,这位十分重视“武功”的十全老人对紫光阁青睐有加。

科举殿试,说的是天下才子在紫禁城保和殿参加最后一轮抡才大典,是文试。

如果要考武状元,就得来到紫光阁了

从康熙朝开始,每年十月十八日前后,皇帝都会在紫光阁监考武进士马、弓、刀等科目,并钦定一、二、三甲。其中的幸运儿还能担当御前卫士,长伴君侧。

乾隆给自己标定了十项开疆拓土的功绩,在哪能长久展示自己的战果,给后人瞻仰呢。

没错,乾隆一眼就看中了紫光阁。

乾隆二十五年,皇帝被自己平定准格尔和回部的历史功绩所感动,第一次敕令翻修紫光阁。

同时把参与平叛的部将拈出一百个,绘成画像,张示于紫光阁内,并亲自为其中勋绩显著者五十人撰写赞文,其他五十人也交于亲信儒臣拟写撰词。

兹者事定功成,写诸功臣像于紫光阁,朕亲御丹铅,各系以赞。

不过誉,不尚藻,惟就诸臣实事录之。

乾隆把紫光阁看做后汉的云台阁和唐代的凌烟阁。

同时非常用力的模仿汉高祖夸赞萧何的故事,推并无战功的大学士傅恒为紫光阁第一功臣,有意为后世传一段佳话。

乾隆四十一年,在平定大小金川之后。

皇帝深感紫光阁已经装不下了,敕令扩建,再画功臣像于其内。

一年后,新落成的紫光阁共列大小战役功臣名将280幅画像

不但如此,紫光阁内还悬挂了伊犁全图、回部全图、大小金川全图、歌功颂德的告捷凯歌十首、各类纪念碑文、图画和缴获的兵器。

紫光阁已经彻底超越云台阁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将的规模,成为清朝时期的“军博”

修成这个规模,乾隆当然不满足于自己观赏。

心机的乾隆把原来在丰泽园举办的国宴搬到了紫光阁。

从紫光阁第一次翻修后,凡有蒙古、回部等外藩使者入京朝觐都免不了来紫光阁吃顿饭。

顺便听十全老人吟吟诗,吹吹水,耀武扬威一番。

国力盛极而衰,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紫光阁遭遇浩劫,画作文物多流失海外。

紫光阁这座见证两朝极胜武功的建筑也随之衰败残毁。

新中国建立后,中南海成为中央领导人的办公区,紫光阁也迎来了新生。

194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紫光阁重新修缮。

紫光阁前有这么一座碑,是乾隆为了纪念当初作为骑马进京第一人的顺治皇帝所立的。

碑文记录,顺治皇帝曾告诫皇族后辈不可忘本,要生在马背,长在马背,在马背上可赢天下,但下马必亡国。

周总理特别关注这块“下马必亡碑”,在文革时期,还做出过指示,重点保护

三国时期有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刘备在败于曹操之后,投奔在荆州的刘表。

避难日久,一天饮酒时,刘备摸着自己大腿,痛哭流涕,说:“我原来南征北战,天天骑马,精壮的很,如今无所事事,坐享安逸,大腿上全是肥膘。惭愧啊惭愧”

周总理如此在意这样一块石碑,想来也是有意向后辈传承历史担当,延续大国决心。

综上,紫光阁闪耀两朝武功,又暗含总理谆谆寄语。

作为接待外宾的场所,冠名国家机关工委,不为过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