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這個時代,得會寫點文言文⋯⋯ |觀察
網上正熱傳一張學生請假條和老師的回覆。貴州師範大學求是學院理學系大一學生江磊,用文言文寫了一張請假條,其中幾句:「念去去,往返時間狹,唯有申請假;但恐師尊怒,特此書一封,望師特允我,周六安然回。」假條引經據典,邏輯清晰,理由充分,不失禮貌,盡顯古風文采。學生文筆厲害,老師當然不認輸,也同樣用古風文體回覆:「回鄉祭祖,乃大孝之行,仁義之道……念汝情真意切……吾反覆思量,暫且應允,下不為例,望言而有信,安然歸來。」有同學說,看了這請假條,沒點文化都不敢請假了。
網上還熱傳另一張某大學生寫的「古風」請假條,才氣同樣令人讚歎:「余前日夜讀,不慎邪風中表。延至今日,微熱惡寒,支節強几,胸脅苦滿……」假條的遣詞造句相當講究,不少文字出自《傷寒論》、《黃帝內經》,不熟知典籍而文采不出眾者,恐怕難以寫就。難怪有人打趣說:「現在的孩子『套路』太深,生病寫請假條都能寫出一篇亮眼古文。」
當下學界視這一現象為「新式文言回潮」,特別是年輕人用文言文寫辭職信、自薦信、作文等現代文本。「文言回潮」現象是當下多元化社會語境的結果,也表明傳統文化之美正融入人心,人們熱中追隨傳統文化。
現代社會,人們對於文體的接受和欣賞是多元的,小眾的不等於不受歡迎,不等於不流行。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更是一種文化系統。文言文不符合現當代人口語習慣,遭遇遠離是歷史必然。不過,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雖語言形式不同,但兩者文化內核一致。
「古風」回潮,當注意文言寫作的適用界限
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都會捧着繪本教念唐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些朗朗上口的韻律,攜帶獨特的古典美感,貫穿童年記憶。今天,那些唯美到心碎的「古風」句,仍時在口中: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今天的中小學生,雖不再需要像古人一樣滿口「之乎者也」,但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始終強調傳統文化薰陶,品讀而浸潤在簡潔典雅、意境悠遠的文言作品中,對學習現代漢語是一種滋養,兩種語言交相輝映,能豐富年輕人的思想和表達。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已取代文言文成為人們書面語言。「古風」回潮,當注意的是文言寫作的適用界限,首要的是區分文學性文本與實用性文本。在實用性文本,尤其是公文、信函中,至今仍有一些文言成分,如介紹信中的「請予接洽是荷」,書信中的「頌安」、「敬祺」等。
莊嚴的書面場合,如法律文件、法庭判詞「之」字用法;創作怡情表意的文學性文本也可使用文言,很多古典作品中的語句、典故,在時間淘洗中漸漸融入現代日常用語,或演化為成語、俚語,這些都能賦予文字新奇的審美感受。不過,語言的使用也存在層次之分,需根據不同場合、不同用途區別對待。只是口頭語少用文言,別像孔乙己那樣掉書袋。
文言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簡練,對事件的描述惜墨如金,這種語言方式是有其合理性的。文言文的底子無形中有助於文風通順、簡練,以及遣詞造句的推敲。「古風」的寫作手法,值得潛下心來認真學習,願莘莘學子能傳承中華古典文化,潛心研究。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零傳媒《獨家》微信賬號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扫!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