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凤凰网政务观察员 柯锦雄
2019年1月14日,《郑州晚报》封面罗列了2018年郑州市的发展成果:经济总量首破万亿,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这个成绩在中部六省可谓突出,但并不耀眼,经济总量破万亿,武汉、长沙早早完成;常住人口突破千万,武汉市也是中部地区首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长沙甚至超过“老大哥”武汉,成为中部六省省会人均生产总值第一。
但这份成绩,却能成为郑州叫板武汉的底气。面对郑州来势汹汹的追赶,武汉“中部第一城”的名号还能保持多久呢?未来的武汉与郑州,到底是“相爱相杀”还是“相辅相成”?
铁路之争
时光回到130年前,是郑州与武汉命运交汇的开始。
1889年,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给清廷上了一份奏折——《请缓造津通改建腹省干路折》。张之洞在折中提出,“宜自京城外之芦沟桥起,经行河南,达于湖北的汉口镇,此则铁路之枢纽,干路之始基”。
张之洞亲自划定这条干线铁路的走向,在过黄河的地点上,张之洞没有选择路线更短的开封,而是名不见经传的郑县。这一绕,绕出了一个新郑州。
底图:中国历史图集
而正是因为督修卢汉铁路,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坐镇武昌,也就是武汉前身之一。张之洞督鄂期间,武汉迎来了大发展。
卢汉铁路1895年才正式开工,1906年4月1日正式全线通车。1904年3月,陇海铁路前身之一的汴洛铁路开工,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就是郑州。作为交通枢纽,郑州的商业日渐繁荣。时有评论:“汴省自铁轨交达,风气大开,商务、实业、进步甚速。”
如果说,铁路对于武汉而言,只是腾飞的翅膀,那对于郑州来说,就是命运的转折。
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在解放后风光无限。1948年10月,郑州解放,中原军区随即在郑州设立了陇海、平汉铁路联合管理局,1950年3月起,改称郑州铁路管理局,管辖范围是北起高迁站、南到汉口的玉带门站,东起徐州、西至天水,正线全长约2500公里,涵盖湖北、河南和陕西三省铁路及河北省的部分铁路。1958年9月,郑州铁路管理局改称郑州铁路局,同时分拆出西安铁路局和武汉铁路局。2005年,郑州铁路局再次一分为三。
拥有郑州铁路局这样的超级大局,郑州无论是从铁路规划、路线、车次调配等等都具备地利优势,甚至当地有评论:郑州铁路局,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市政府,河南省政府各管1/4个郑州。由此,足见郑州铁路局的影响之大。
改革开放之后,武汉成为沿江开放城市,尽管长江黄金水道依然存在,但缺乏东西向的铁路,与东南沿海的联系不强,渐渐失去了民国时期“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历史荣光。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经济发展,武汉都没有了“东方芝加哥”的风采,逐渐沦落为“全国最大的县城”。
武汉历来被认为是“九省通衢”,郑州则一直自诩“十省通衢”,两座城市的交通枢纽之争在2005年之后开始白热化。2004年,国务院通过《中长期铁路规划》,计划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枢纽为重点,调整编组站,改造客运站,建设机车车辆检修基地,完善枢纽结构,使铁路点线能力协调发展。武汉是其中唯一的中部城市。2005年,郑州铁路局分拆,元气大伤,不仅一分为三,连省内的铁路线都没有全部留下,豫南地区划给了武汉铁路局。
2005年武汉铁路局独立之后,武汉迎来高铁大发展。2009年武广高铁成为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铁,随后京广高铁贯通,沪汉蓉专线开始运营,武汉高铁大十字形成,同时武冈、武石、武咸汉孝、汉十城际相继贯通,武汉与武汉城市圈以及省域副中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但郑州也并没有因此沦落,其铁路枢纽的地位依然牢固,南北向的京广高铁与东西向的徐兰线在郑州交汇。与此同时,郑州还规划了济南、太原、合肥等方向的高铁建设,预计形成米字型铁路网。
如果说分拆郑州铁路局,让武汉依靠武汉铁路局深入到郑州的腹地,那么郑州也是依靠郑州铁路局紧紧占据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地带。
铁路之争,只是武汉和郑州这个两个中部双子星竞争的缩影,在更广阔的领域,郑州一直在谋求与武汉掰掰手腕。
国家中心城市之争
国家中心城市是城镇体系中的最高等级,有志于成为中部新老大的郑州市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而武汉作为中部“老大哥”,对这个称号也是志在必得的。2013年,武汉提出要成为中国中部中心,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心城市。自此,武汉对标的对象就是已经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北上广等地。这与其说的是追赶,不如说是复兴。
而郑州,是武汉最直接的竞争者。同在中部地区,同样作为省会城市,无论是交通枢纽地位还是政策优势,双方都不相上下。尽管经济上与武汉存在差距,但是郑州的优势也比较明显,那就是河南省的人口。在国家城镇化战略之下,郑州未来的人口增长想象空间很大。
观察中国区域发展状况,双子星格局比较明显,例如东北的沈阳、大连,广东的广州、深圳,山东的济南、青岛,西南地区的成都、重庆等等。
武汉从民国时期起一直是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在1949年之后的前三十年的革命建设中,武汉也是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武汉由于深处内陆,失去了改革的先机,不复往日风采。
由于武汉的没落,其影响力往北不过信阳,往南到不了衡阳,往东到不了南昌,往西到不了重庆,影响区域大致与武汉铁路局的范围一致。这也就决定了:在中部不可能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双子星的格局是必然的。而能成为武汉挑战者的,只有郑州。
2016年,国务院批复《促进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其中就明确提到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后国务院在同一天发布批复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尽管批复落款日期不同,但同日发布已经说明了:在武汉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问题上,中央并无偏向。
武汉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哪些优势呢?首先看国家定位,在2010年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对于武汉市的定位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武汉市是长江中游是城市群中心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当中,武汉市被定位为超大城市。
同样,在2010年国务院关于郑州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对郑州的定位是河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在中原城市群当中,郑州是中心城市。
在定位上,郑州市缺少的部分恰好就是郑州的劣势。在河南,洛阳的工业基础要优于郑州。而在科教领域,整个河南都是短板,不要说郑州无法与武汉相提并论,整个河南都可能被武汉的科教优势“吊打”。
作为塔尖城市的国家中心城市,除了需要具备强劲的综合实力外,还应该能够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在国家的定位当中,武汉是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郑州则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中部地区被一分为二,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武汉承载了长江中游发展的龙头作用,而郑州则是引领中原的核心。武汉的腹地围绕长江展开,而郑州则是华北地区。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当中,长沙实力一直不弱,武汉无法取得绝对性优势,在产业协调上,武汉与长沙的相互交流也不多。而南昌,因为江西对接长江三角洲的东向战略,与中部武汉的联系并不紧密。而在武汉城市圈内部,武汉的辐射作用也没有很好的凸显。
同样,郑州也存在辐射力不足的问题。尽管中原城市群当中,城市的发展比较平均,但这也导致郑州在河南首位度不高。开封对于郑州的省会地位一直耿耿于怀,洛阳则看不上郑州借省会身份占据大量资源。可以说,省内城市之间的竞争,是未来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变数。
中部C位:目前仍是武汉
在铁路上,武汉拿下了郑州的“半壁江山”;国家中心城市上,郑州又拿到与武汉同场竞技的资格。那么问题来了:武汉和郑州,到底谁是中部第一城?
这个问题如果现在就回答,那么答案基本可以确定,那就是武汉。但是若是将问题的时间线向未来延长,答案是否还能如此确定呢?
先来看看场上两位“选手”的基本情况。
尽管郑州市的GDP最近几年增长比较明显,但是武汉也没有落后,相反两地之间GDP绝对值的差距越来越大,从2013年相差2486亿扩大到2018年4700多亿,五年时间将近扩大了一倍之多。从相对值上来看,郑州GDP一直不到武汉的7成,差距并没有因为郑州这几年的发展而缩小。如果以经济首位度来看,武汉GDP占湖北省超过37%,而郑州则只占河南21%,郑州在河南省内的经济影响力并不明显。
以2018年数据为例可以发现,在几个主要数据项上,郑州与武汉的差距几乎是全面的。
再看看国家中心城市要求的国际影响力,根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发布的2018年《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研究报告》,在49个样本城市之中,武汉排名16,中部地区第一;郑州排名28,中部地区第三。
武汉综合排名太低,主要短板在经贸领域。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政治交往方面,武汉正在努力。城市政治交往主要指标由外国领导人访问数量、领馆数量、国际组织数量和国际友城数量组成。2018年,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印度总理莫迪、比利时国王菲利普都将访华的第一站放在了武汉。在领馆数量上,武汉拥有5家领事馆,郑州没有一家。武汉拥有22个友好城市,郑州11个。在经贸方面,有26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落户(2018年数据),郑州则是63家(2016年数据)。在入境游客量上,2017年武汉入境外国人游客203万,排名全国第七,中部第一。
在进出口贸易上,2018年郑州进出口总值4105亿元,武汉2148.40亿元。差距明显,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富士康。郑州市商务局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富士康旗下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完成154.4亿美元,占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98.0%;其中出口88.8亿美元,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的97.1%。2019年《河南经济蓝皮书》显示富士康占河南单一省分外贸进出口的比重达60.4%。过分依赖富士康的出口,让河南以及郑州抵御外贸风险的能力降低。
综合以上数据,或许可以肯定地说:就目前而言,武汉仍旧可称为但未来是否如此呢?这得看城市发展的潜力。一个城市的发展,短期看的是政策,中期看的是金融,长期看的是人口。
中部老大:郑州取代武汉?
从政策上看,同处中部,郑州和武汉得到的很多政策扶持是相似的。比如,郑州率先拿下了国家级航空港区建设,郑州机场的货物吞吐量一下跃居中部首位不过在航空货运建设上,武汉并非没有办法。鄂州顺丰机场的开建,是未来武汉与郑州争夺中部货运枢纽的重要砝码。
既然政策上大同小异,那么接下来就主要看双方政策实施的条件了。以武汉所在的武汉城市圈和郑州所在的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域为例。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核心,包括武汉半径100公里内的7座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而中原经济区核心是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省九座城市。从整体实力上来看,中原经济区核心区要强于武汉城市圈,但是论核心城市的影响力,郑州要弱于武汉。
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区域基本位于长江沿线,鄂州、黄石、黄冈三市的市区基本隔江相望,这也使得武汉城市圈的资源可以集中使用。
武汉城市圈的外围是大别山和幕阜山,这种地形地貌让武汉城市圈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圈层格局:以武汉为核心,以孝感、鄂州、黄石、黄冈市区为卫星城,以外围天门、仙桃、潜江等外围县城为点,最外围大别山和幕阜山则作为绿色生态屏障。中心城区的集中,让武汉城市圈的人口可以集聚,提高的土地使用效率。
相比较于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的一大优势是水资源的丰富。水资源丰富是发展化工产业的重要基础。在武汉城市圈的规划当中,鄂州以及黄石均有化工产业的规划,而化工产业也有明显的从沿海往内陆地区迁移的趋势。在这个趋势当中,武汉周边成为很好的承接地。
正如之前提到的,从经济首位度上来看,郑州不如武汉,但是河南省的实力要强于湖北省,这是郑州的优势所在。只要郑州市能在经济首位度上达到武汉的水平,经济总量自然会超过武汉。但是,是不是武汉未来就没有机会呢?
其实并非如此。相较于河南省份内部各市之间的差距,湖北省内的发展更均衡。河南有洛阳和开封这样的副中心城市,湖北同样有襄阳和宜昌这样的副中心城市。湖北2018年常驻人口5900万,而河南则超过一亿,最近三年两省之间的GDP差距一直保持在8000亿元左右,而武汉和郑州的GDP差距在拉大,2018年相差4700亿元,恰好占据了湖北与河南差距的一半以上。
另外,河南洛阳与开封离郑州太近,郑州对资源的集中必然会影响到洛阳和开封的发展。相反,湖北的中心城市武汉与两大副中心之间相隔较远,武汉将辐射的重点放在武汉城市圈内,次一级重点则是江西九江、湖南岳阳和河南信阳,再外围则是联合长沙和南昌,共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
说完政策,再看金融。比拼金融实力首先要看两地有多少钱,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社会存款余额。2018年,武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8亿元,郑州则是1152亿元;武汉的社会存款余额是26331亿元,而郑州则是21767亿元。可以看出,郑州相比武汉,资金量比较少。
其次看金融机构。郑州有郑州商品交易所,这是郑州的优势,但目前郑州商品期货交易的地位没有体现出来,相比较于上海和深圳,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知名度太低。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底,郑州市境内上市及挂牌公司共853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7家。
反观武汉,2018年年末总部设在武汉的金融机构有28家。在汉设立或筹建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33家,居全国之首。上市公司77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20家,境内上市公司57家。
另外武汉既有武汉大学这样的综合类大学,又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样的财经类名校,金融人才丰富。在武汉设立后台中心的综合成本,也比在沿海低1/3。
最后再来看人口。虽然现在郑州常住人口比武汉少,但是背靠人口大省河南,郑州市未来的人口规模很有可能超过武汉。在人口增长方面,2017年武汉和郑州均加入抢人大战,根据猎聘《2018中高端人才攻略报告》显示,全国人才净流入率郑州排名第五,武汉则是第七。但是相比较于郑州,武汉在抢人大战的优势则是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相比较于郑州要引,武汉着力于“留”。
而在人口结构上,郑州则优势明显。根据郑州市2018年统计公报,普通高中有126所,在校学生19.7万人。普通初中342所,在校学生40.2万人。普通小学940所,在校学生91.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9.8万人。而武汉2018年普通中学在校生32.8万人;小学在校生57.9万人;幼儿园在校生31.8万人。人口结构更加年轻,这是郑州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
对比了政策、金融和人口之后,武汉相比郑州依然存在较大的优势,而这个优势在未来20年内依然存在。郑州的优势在未来,是还坐在小学里朗朗读书的小朋友们。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中部C位花落谁家,都不可能成为中部唯一的中心,武汉北上不行,郑州南下亦很难,双方未来的势力分界线很可能在淮河沿线,也即是南北分界线。武汉和郑州分别在中部的南北两地称雄,双子星的结构会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