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储君慧
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识到人的重要性,上到国家部委下到地方政府都在 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核心目标开展工作。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据中国政府、官方媒体和德勤的统计数据,全球在建的约1000座智慧城市中有500座在中国。政府预估这些城市在截至2020年底的“十三五”规划中将获得5000亿元人民币的公共和私人投资。
但是在实施层面上,特别是在已经形成各种利益主体矛盾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怎样确保普通民 众是真正的受益者,城市管理者仍然不得其法。
打造以人为本的城市,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政策法规的问题,无规矩不成 方圆。每个国家无论以什么原则立法或者运用什么模式进行城市规划,首先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法律政策体系,确保理念在法制的保障下去推进,以法制来约束和指导管理工作。
继2018年投入实体书店扶持资金5000万元后,今年实体书店扶持资金增加至1亿元
比如,英国30年代制定《格林伍德住宅法》、1967年推出《美化城市环境法》,通过法制来突出城市治理的重点。很多国家平均三、四年就对法律进行修改或者补充,来加强城市规划的精确化和系统化,以此推动城市发展。在建立直接的法律法规之后,很多国家都会在大框架下制定更细节、更灵活的政策,便于在执行层面上有针对性地突出核心导向,引导实现城市空间形态调 控的目的。例如,在市中心建筑物密集的情况下,通过容积率奖励来吸引私有资本参与;针对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发展转移权保护建筑,使原来冻结的空间和发展权力得到使用,让历史建筑所有权人收益,鼓励投资人资本投入的同时保护历史建筑。
英国“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模式
美国兰德公司在1977年所作的《联邦政策的城市影响报告》中,分析了公共采购政策、联邦鼓励贷款购房政策对城市的影响,指出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城市郊区化。为了保障社会公平,确保贫困人口在城市中的福祉问题,美国加州在州内土地法规定,必须要有公租房,并且保证不同收入级别的群体在市场内都有相应的房子住。美国如今的分区法规最早源于纽约市对居民居住环境和空间的保护,防止他们的生活环境被商业所挤压。
美国的城市更新运动是自上而下开展的。它先通过国会立法,制定全国统一的规划、政策及标准,确定更新运动的重点及联邦拨款额度。
从我国情况看,《城市规划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法,虽然我们的城市管理有法可依,但是该法规不够健全,存在相当大改善空间。对于城市更新该怎么做,没有一套完善、系统的政策体系来指导城市更新的方向,主要是各个地方出台城市更新的相关制度。城市更新直接相关的法律依据仅限原则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第31条关于旧城区改造的原则 性规定:“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 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在政策鼓励上,由于过去习惯妥协于房地产,导致资本介入程度过高,无论是不是理念上以人为本,最后都是以资本经济为导向的产物,人本理念趋于表面化。
因此像咖啡馆、茶馆等具有文化特质的产业,由于租金过高等问题难以存活。 最近,北京市政府加大对实体书店的资金扶持,上亿元的加持来帮助其生存。但单一依靠资金扶持,是难以帮助其运营独立,可能会导致依附性过强,如巨婴一般,一旦撤回扶持资金,还是无法自主生存。
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曾经指出,在城市思想和产业研究活动中,咖啡馆始终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研究对象。201年,唐恩都乐决定在店内供应深度烘焙的咖啡饮品,美国市场从那个时候开始认真看待这个星巴克的竞争对手。2016年它在美国新开了297家店,卖出的咖啡标价2.89美元一杯,这个价格也成为被精品咖啡馆培养起来的那批新消费者的另一个选择。至于另外一个传统竞争对手,独立咖啡馆的数量,到了2016年,实际不增反降。还有一些咖啡店老板、公司高管和行业人士则开始警告咖啡行业,可能要面临一场大清算。
唐恩都乐创始于1950年
位于西雅图的星巴克创始店
城市对于商业的影响,在欧洲也是一样的,只是有好有坏,与城市的开发模式密切相关。意大利是Espresso意式浓缩咖啡的发源地,也是欧洲人均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国家,6000万的人口就拥有10万家咖啡馆,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独立咖啡馆。实际上,意大利人不分男女,一天到晚都在喝咖啡。
在欧洲,意大利对城市尤其是老城的保护是非常严格的,城市化并未破坏原有城市的结构,街道商业成本相对稳定,这是意大利咖啡馆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意大利人能够真正享受城市宜居性的一个优势。中国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城市的宜居性与咖啡馆的数量明显正相关。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总体来看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但咖啡消费市场正在高速发展。据2017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咖啡馆数量已突破10万家,咖啡消费市场年增长率高达1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中国的咖啡馆市场中,北上广深的这四个人口密度很大的超一线城市的咖啡馆数量就占到全国总数的15.7%。而在这四个超一线城市中,人口密度和街道结构较为合理的上海,咖啡馆数量最多,运营水平最高。
意大利咖啡馆产业搞得好,与意大利城市的开发模式没有破坏街道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意大利的城市都有良好的步行道系统,实际城市的宜居性与完善的步行道系统紧密相连,步行道系统源源不断的把游客、行人、顾客送到街道商业设施,方便了顾客,又提升了商业价值。那种为汽车而生的城市,大宽马路,大广场,咖啡馆就很难生存,山东、内蒙与河北的很多新兴城市恐怕这样。城市的宜居性很难谈得上,实际只有单一的居住功能。
典型的意大利街道在托斯卡纳,意大利,欧洲一个小城镇
中国习以为常的宽大柏油马路
咖啡馆产业只是一个城市街道商业的缩影,POD原则贯彻的好不好,决定了城市繁荣的可持续性以及真实的城市宜居性。今后的中国城市有必要根据POD原则进行重组和改造,提升宜居性的同时,也创造更大的商业繁荣。
城市发展是否以人为本,首先需要理念上认同,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哲学理 念、思想概念层面上,在实际执行层面上秉承这一理念,通过公共政策上的革新 转变,引导城市向着符合核心理念的方向发展。
来源:安邦智库城市问题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