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不让票子变毛,是货币主管机构的承诺

2019-12-03 14:00:02政能亮 来自北京市

文丨特约评论员 缪一知

“以前一个月工资能买多少斤肉,现在呢?”一位网友最近在网上发布的问题,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不值钱了”。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求是》发表的《坚守币值稳定目标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一文中如是强调,可谓是中国的货币主管机构领导对国民的一项郑重承诺。

现代社会的通货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法币。钞票尽管印刷精细,本身却几乎没有价值,其价值完全在于其代表的购买力。而现代中央银行作为货币进出的调控机构,其一举一动有如“大象”,会对芸芸“蚂蚁”的衣食生计产生极大的影响。换言之,货币政策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

众所周知,对币值和民心影响最大的现象是“通货膨胀”,即物价上涨幅度过快,导致“钱不值钱”。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物价的上涨又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故而,币值的稳定不能是静态的稳定,而是适度动态的稳定。货币政策需要关注经济增长,并接受一定的通胀目标(一般是4%以下,发达国家则不应超过2%)。

然而,货币政策本身不能创造财富,不应成为追求经济增长的手段,更高一点的通胀未必能换取更高一些的经济增长,其不仅在短期内影响需求,中长期内还影响供给和经济结构,出现“滞胀”的后果。过度使用有可能留下复杂的“后遗症”。故应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政策目标和力度。

所以,即便面临着重要的发展任务,中央银行也应当坚守币值稳定这个根本目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由此为经济增长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如近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从10%左右已经逐步降至今年前三季度的6.2%,而同期广义货币(M2)增速也从13%左右降至8.4%,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从15%左右降至10.8%,保持了均衡。

货币政策的实施应该追求市场化导向和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中国可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放开管制利率,强化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也是“票子有没有发毛”的直观市场指标之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放得开”的同时,可以更加注重“形得成”和“调得了”。

同时,作为最重要的金融主管机构,中央银行也要强化金融稳定目标,把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结合中国的实际,特别需要注意应对金融的顺周期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同时,要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为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中小微企业的员工是中国就业的主力,要首先令他们有“票子”可挣。

此外,由于“票子毛不毛”取决于票和物的关系,货币政策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与其他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实现相互配合。在物价调控方面,单纯的行政价格管制难以发挥持久效力。故对于猪肉等基本的民生物资,也需要有关政府部门通过有效的物资调配、鼓励生产和转销等方式来防止价格过快上涨。而从长远来看,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等方面的税负和其他交易成本,提高钞票的“实得率”,亦非常重要。

说到底,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还是得靠经济的持续健康和高质量的增长、优化结构调整来解决。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票子毛不毛”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与外币的比值,即汇率方面。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以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机制,逐步形成了市场化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并保持弹性。中国人民银行已退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保持了稳定地位。不过,汇率也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要让人民币不“毛”,应从根本上依赖中国经济增长的硬实力。

中国人民银行承诺不将汇率工具化,也绝不搞本币的竞争性贬值,同样很实在。

总之,不能让票子变“毛”,从根本上而言是令民众保有实惠,真正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财富增长。

故而货币政策需要始终保持松紧适度,加强预调微调,为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货币政策要能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完善激励相容机制,抑制金融脱实向虚,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薄弱环节,这是提升人民币价值的长远之道。而在中短期内,稳民生、稳就业、促进高质量增长的组合措施也有其积极意义。

责编:黄忆南 PN269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