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知乎上,这个问题有一则高票回答:“这里聚集了全世界最富有的富豪,也聚集了全世界最落魄的艺术家。华尔街的金融精英,常青藤大学的思想领袖,世界顶级的音乐家和画家,来自世界每一个国家的普通人,还有无所事事异想天开的懒汉,他们每天搭载着同一列地铁,各自心满意足地奔向自己的远大前程。”
贴在纽约身上的标签数不胜数,它所身披的雍容华贵的外衣,总令人对它报以甜蜜的想象:歌舞升平的百老汇、金融大脑华尔街、珍品荟萃的大都会博物馆……但纽约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移民去寻梦的原因,在于它对个体生活的承载。
《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报告—以纽约为目标城市》(以下简称报告)探究了纽约的经验。从17世纪以商贸立埠,到今天以金融、科技和文化傲立于世界都会,纽约通过对城市空间、产业布局的调整,不断重塑城市经济地理,让城市的发展回归人的需要。
城市,原本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1
逃离硅谷、奔向纽约
老街区里藏“硅巷”
每个科技人都有一个硅谷梦。在过去几十年,硅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才——三分之一的硅谷人出生于海外,移民是硅谷能够成为硅谷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因为无可匹敌的科创文化、人才和风险资本,硅谷在很长时间里是美国高科技创业者唯一的乐园。
但这一潮流正在被纽约逆转,如今“逃离硅谷,奔向纽约”在新一代硅谷人中逐渐流行。
短短十年间纽约超越波士顿,成为能与硅谷匹敌的美国第二大科创高地。
与硅谷的郊区科技园不同,纽约的科创产业在中心城区聚集——以中城南区的熨斗区、切尔西地区、SOHO区和联合广场为起点,逐渐向曼哈顿下城和布鲁克林蔓延,这个无边界的科技产业聚集区被称为“硅巷”。
隐藏在城区老宅中的高科技企业群不仅给纽约的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引擎,它还承担着旧城更新的重要职能。
在发展成熟的城市,中心城区的老化似乎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有的城区因为资本、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中,变得不那么“友好”;另一方面,还有的城区因产业空心、人口外流走向衰落。
纽约的做法是引入高新科技企业,在老城区、旧建筑中“见缝插针”,积极植入科创空间,激发老旧社区活力。每一个创新空间都是社区激活的细胞,吸引年轻人来就业,创造社区的新生命。
同时,一个更加多样化的经济体,将为各种技能和教育水平的人都提供高薪工作的机会。例如曼哈顿中央商务区(CBD),在保持高密度的商务商业功能的同时,通过向南部、东部和西部扩张,保留市中心较老、成本较低的办公空间,以容纳不同类型的企业,并在CBD附近创建更多的混合居住区和工作区,从而让中心城区疏密有致、产业协同,也让更多人群在纽约找到机会。
2
慢行优先,走出活力
拥抱共享的社区空间
尽管美剧里纽约总是豪车遍地,但开着豪车穿过纽约市中心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纽约是世界上交通拥堵最严重的城市之一。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开车穿越纽约市中心的平均速度是4.7英里每小时,这并不比快步行走快多少。
那就骑自行车吧!在过去的20年里,自行车是纽约市发展最快的交通方式,据估计,纽约市每天骑自行车出行超过49万次,是15年前的三倍。
在过去的五年里,纽约交通部已经扩大并加强了近330英里的街头自行车网络,其中包括超过82英里的保护车道,还在2018年安装了超过55英里的专用自行车场地。城市街道上自行车网络的扩展,公园里数英里长的新绿道,以及共享自行车的引入……这一切都鼓励着纽约人使用自行车在自己的社区周围走动和娱乐。
在快节奏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慢下脚步,城市足以成为抚慰凡人心的烟火。
当骑自行车、步行等慢行方式成为城市优先的交通方式,这其实在鼓励更多人走进街区,去拥抱一个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看似是交通方式的转变,背后是发展逻辑的转变。
比如,要去享受艺术资源,不一定开车绕行几个街区到达博物馆,在社区的公共空间里,有小规模的艺术装置和资源;要去生态绿地享受亲子时光,不一定要去中央公园,一片海滨、一块空地、一座荒废的高架上,也能打造出口袋绿地。
纽约制定了“2%艺术计划”,在新建的市政公共建筑、交通枢纽、公园绿地等项目中,把项目造价的2%用于公共艺术品的设置,从而提升市政、文化、教育等公有建筑及附属空间的艺术氛围,确保所有纽约市民共享邻里开放空间和文化资源。
对于纽约这座移民众多、文化多元的城市,把社区打造成一个高品质的开放空间网络,既保留了不同街区的文化多样性,又通过丰富的文化资产、自如的人口流动,促成了社区的公平发展。“富纽约”和“穷纽约”的区隔,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交流和弥合。
3
从纽约市到纽约大都会区
区域一体化创造新空间
纽约能获得今天的地位,不仅仅是纽约市的功劳。纽约市人口850万,面积1213平方公里。但加上周围的都市圈,人口一跃为2300万,面积高达3.3万平方公里。这才是纽约大都会区,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
作为纽约大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纽约借“圈”重塑了产业经济地理,以圈层式的布局推动了制造业的外迁,获得了更广阔的产业空间;同时,纽约又借“圈”凝聚了极核发展的优势,稳稳集聚了尖峰产业,长久保持了高能级的发展水平。
这源于一个顶层设计。
一些纽约最杰出的商业和行业领导人联合起来,推动建立了第一个区域规划机构——区域规划协会,统筹规划纽约大都会地区。
在产业分布上,能明显看出大都会地区的产业空间分化,呈现出从跨国金融为主导的中心城区、科技创新与研发的外围城市再到以生产消费性制造业的远郊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特征。
例如纽约主要发展金融、科创、文创等高附加值产业,发挥高盛、Google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形成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尖峰产业集聚地。
一些与金融相关的细分门类,如企业后台管理系统、银行分行、金融资产管理等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则向纽约城市外围发展聚集。在周边城市,则依托纽约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打造纳米技术、半导体开发、航空设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分工集群,形成享誉全球的哈德逊河“科技谷”、康涅狄格金融镇和新泽西“制药业心脏”等产业高地。
一城兴带动一域兴。纽约自1790年后保持着美国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城市的地位,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是其永续发展的基础。纽约大都市圈的产业协同与区域共兴,用空间换得时间,令人坚信,纽约的传说还会绵延。
纽约的几个华丽转身↓↓
王者荣耀游戏术语里的中单,是指地图中路单线发育的位置,有更好的发育空间,同时又具有游走支援的能力。那么,纽约如何让自己中心的老旧社区玩“中单”呢?
逆转
硅谷在很长时间里是美国高科技创业者唯一的乐园。但这一潮流正在被纽约逆转,如今“逃离硅谷,奔向纽约”在新一代硅谷人中逐渐流行。与硅谷的郊区科技园不同,纽约的科创产业在中心城区聚集,这个无边界的科技产业聚集区被称为“硅巷”。
激活
纽约的做法是引入高新科技企业,在老城区、旧建筑中“见缝插针”,积极植入科创空间,激发老旧社区活力。每一个创新空间都是社区激活的细胞,吸引年轻人来就业,创造社区的新生命。
回归
从17世纪以商贸立埠,到今天以金融、科技和文化傲立于世界都会,纽约通过对城市空间、产业布局的调整,不断重塑城市经济地理,让城市的发展回归人的需要。
成都向纽约学什么?
作为当之无愧的国际大都会,纽约市在纽约大都会区中是一个“众星拱月”的存在。优越的溢出效应,才带来群星璀璨,有星月的集聚效应,才点亮整片夜空。纽约大学瓦格纳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郭湛是此报告的主持人,在他看来,这给成德眉资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
“突出中心城市的极化发展与核心功能带动作用,”郭湛表示。《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2018年修订)》指出:推动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一体化发展,率先在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干道互通、城际轨道交通公交化运营、产业联动区共建、公共服务共享、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取得突破。在这点上,《规划》的要求与纽约大都会区的区域发展对应内容基本相同。“因此,纽约大都会区在这一点上可以为成都带来借鉴启示。”郭湛说。
在成德眉资形成都市圈的发展模式下,成都如何做强一核有了更大的空间。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东进”为成都寻求永续发展的空间,“中优”推动了中心城区的老城更新和人口回流。
我们看到成都在如何塑造比较优势:位于成渝发展主轴上的成都东部新区,在适度的空间里布局先进制造业集群,借双港优势做强现代产业体系。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成都东部新区将是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同时,作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抓手,东部新区通过三区三带协同德阳、眉山和资阳的空间结构,共同构成成渝之间产业经济高质量高能级发展的架构。
按照成都市新总规的定位,南拓区域培育创新体系,西控区域作为生态保护的屏障,北改区域进行产业升级和城市的有机更新,中优区域发展高端服务业。由此,龙泉山东西两翼的产业,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为成都整体构建一个现代化开放型经济体系各司其职。
借鉴纽约“硅巷”案例,成都可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在老城区、旧建筑中“见缝插针”,积极植入科创空间,激发老旧社区活力,塑造成都版“硅巷”。构建形成“社区-街区-地块-建筑”四个空间尺度的管控策略。
当成都用社区治理推动城市的有机更新,让成都人记忆里的枣子巷、黄伞巷重回人们的视线,成都也因包容而动人。和任何一座世界级城市一样,老城区的尺度和空间凝聚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往往是最吸引人的,成都幸而保留,也将城市的发展逻辑回归到了人。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