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接踵而至。7月17日以来,一场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突袭河南。
暴雨中心郑州发生严重内涝;新乡经历的降水过程,是该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极端降水过程。地铁被淹、车站漏雨、街道变河等揪心视频被迅速传播,牵动着所有国人的心;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管理,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对此,政邦智库发布《风“豫”同“州”专题报告》,今天发布专题报告首篇文章《河南暴雨敲响的城市“自然警钟”》。
7月18日以来,郑州遭遇极端强降雨。摄影:赵灿鑫
“抓紧抓实防汛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7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近日我国多地强降雨,河南局地又遭遇极端强降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罕见的城市内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常会要求,一要组织相关专业力量,调集资金和物资,支持帮助河南全力抢险救灾,做好遇险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受灾群众转移安置、遇难者善后等工作。二要加大对重点地区防汛抗灾的支持,增派人力,备足物料,加强对大江大河、小型病险水库等水利工程堤防严密巡查和除险。做好交通设施应急预案。防范城市内涝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三要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做足防范异常天气可能导致灾害的各项准备,该避险的避险、该撤离的撤离,防患于未然。
2021年7月18日18时至21日0时,河南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城市发生严重内涝灾害。社交媒体上,地铁被淹、车站漏雨、街道变河等揪心视频被迅速传播,牵动着所有国人的心。
如果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检验当前这场防汛救灾硬仗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那么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则是城市全周期管理的唯一目标。
而此次郑州暴雨内涝事件的发生,为中国众多城市提供了一面镜子,特别启示我们要深刻意识到中国城市治理工作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的应对、新变化的适应、新思路的突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各大洲发生严重的水旱以及严寒灾害,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开始讨论气候变化的问题。1979 年2月,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时至今日,全球各地因气候变暖所引发的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出现。
就在近期,7月3日起,日本静冈县等地暴雨引发南部山洪和泥石流,超过20万人撤离,数十人死亡和失踪;7月5日开始,韩国全罗南道连续三日暴雨;7月11日起,印度多地发生暴雨后造成的山洪、山体垮塌和泥石流;7月15日,持续强降水席卷德国,引发欧洲“百年一遇”的洪灾,随后灾情波及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
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边,整个美洲都在经历一次规模和程度空前的干旱,巴西已经录得有史以来发生过的最为严峻的旱灾之一;半个美国都已进入旱灾影响范围,西部11个州的95%面积处于严重干旱状况,且预计旱情将一直持续到10月;加州死亡谷(Death Valley)气温更是超过了54.4摄氏度,打破了2020年8月在同一地点记录到的地球上(有可靠测量的)最高气温纪录;加拿大西部因“热穹”压顶已出现超过580人死亡,海洋生物同样遭遇灭顶之灾……
这些频繁出现并且越来越叵测的自然灾害给我们哪些警示?
若将地球视为一个系统,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这个系统与外界形成了稳定的能量交换体系,是一个平衡系统。当能量交换体系当中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异常甚至紊乱时,导致整个系统的异常随之也出现,同时这种异常是紊乱的,因此难以形成新的平衡。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使用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将几千年前就被带到地下存储的碳再次释放出来,使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变得更温暖。
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新的历史周期,气候成为未来地球或大变样的“导火索”,超级大干旱和强降雨将极有可能成为很多城市治理面临的真实场景。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的命运,决定着地球的命运;地球的命运,决定着城市的命运。
此次郑州暴雨事件的发生,更加提醒我们的城市,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打破“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路径依赖,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拿出切实的行动,开展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
(本文作者王伟,系政邦智库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