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勇:如何“观看”这个激荡的世界
政务
政务 > 合作 > 正文

高明勇:如何“观看”这个激荡的世界

如何“观看”这个激荡的世界

——为《光明视界》影集作序

高明勇 | 政邦智库理事长

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平时不显山不露水,默默做事,潜滋暗长,突然有一天,你会看到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一个人的秘密与坚持。

就像我的朋友马少华,给大家的印象一直是一位评论学的教员,突然拿出了一本研究“乌托邦”的著作;

就像我的朋友盛大林,大家经常看到的是一个在报纸上写评论的人,突然发现竟然还是书法家;

就像我的老同事兼同乡石光明,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位沉默寡言的新闻人,突然捧出一本摄影集。细细翻看,让人顿觉眼前一亮,竟然莫名感动。

我只是一个写评论的,让我来为摄影集作序,唯恐光明兄有谬托知己之嫌。虽二十多年前曾在大学修过摄影课,也认真读过风靡一时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程》,日常生活中也扮演过摄影师的角色,但深知无法从“专业”角度来进行评价。

影集中鸣沙山上的骆驼队。石光明|摄

如何“观看”这个激荡的世界——当应允光明兄为其摄影集作序,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标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其实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观看”这个世界,与这个激荡的世界对话。

“观看”的方式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像(照片),还有视频。在这个“可视化”的世界,图像(照片)和视频,已经是很多人“观看”世界的主要方式。

当然,很多人是通过别人的“观看”来“观看”的,或者说,是通过别人的精心选择、精心筛选来“观看”这个世界的。

一度,“观看”是有门槛的,硬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摄影师的技艺,似乎硬件越高级,水平越高超,呈现的图像(照片)也就越出类拔萃。这是事实,也被一步步证实。当相机越来越智能化,当每个人的手机拍摄都有了不亚于相机功能的时候,我们如何思考“观看”?

无疑,摄影师的技艺,成为最大的变量。光线,构图,创意,时机……所有最基本的要素,都是最重要的考量。“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对于镜头同样如此,镜头后隐藏的那个“人”,才是最值得重视的。

影集中八旬老夫妇高温下赶驴车。石光明|摄

石光明,先后供职于数家主流新闻网站,不仅是不少知名图片机构的签约摄影师,也是不少知名视频平台的资深拍客。既是中国无数新闻摄影从业者中的一员,也是当下很多图片、视频的生产者之一。

作为新闻人的摄影师,要善于“逼近现场”。新闻人的摄影照片,注定会不断的在不同的新闻场景中切换,也注定会不断的勾起一系列的新闻画面。就像我之前工作过的《新京报》社歌歌词里所写:“在风中在雨中在火中/在一切故事发生的时刻/在城市在原野在旅途/在任何苦难欢乐的现场。”就像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看这本摄影集,我们能看到熟悉的生活静好,也能看到那些烂尾楼的悲怆,能看到“便民核酸采样舱”排队检测核酸的心酸,也能看到7·20特大暴雨的伤痕。无论欢歌笑语,还是无情水火,新闻的现场,就是新闻人的主场。

影集中石头部落的空巢老人。石光明|摄

作为观光者的摄影师,要善于“痴迷细节”。新闻界有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当摄影师从“新闻人”的工作角色转化为“观光者”的生活角色,“虎嗅玫瑰”的一面就出来了,趣味就隐藏在那些“细节”中。观看石光明的摄影作品,感觉不到所谓的套路和技巧,能感到的是他的“本能”,那些风景,那些山水,那些名胜,就应该这么拍,才能拍出韵味。

作为思想者的摄影师,要善于“雕刻人性”。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认为,不仅仅画好一个人难,想写好、拍好一个人同样难度不小。好的摄影师,一定善于通过捕捉那些“微表情”,来捕捉表情背后的人性。不管是得意者还是失意者,不管是在开怀还是在沉思,一笑一颦都是风景,一举一动都是人性。一位好的摄影师,镜头下的“人物”,不仅是“众生相”,更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肖像”。

影集中故乡的老柿树镜头。石光明|摄

一本好的摄影集,能看到一位摄影师的精气神:逼近现场,痴迷细节,雕刻人性。

正如《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程》开篇那个富有鼓动、鼓舞与鼓励的希冀。

不久的一天,有人也许会问你:“为什么你要当一名摄影家呢?”你将这样回答:“我要当一名摄影家,是因为它把我溶进了整个的世界里;我要当一名摄影家,是因为它给了我心灵的享受和提供我餐桌上的面包;我要当一名摄影家,是因为它能使我琢磨观察人类的环境,并记录下人类伟大事业的一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