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人大指数”2025年3月发布会举行,先后发布中国智慧治理指数和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支晓强出席并致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代码中心政务服务部主任、高级工程师罗乐,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低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胡桂新,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产业四处副处长徐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研究员陈华珊,北斗伏羲战略委员会委员梁汉出席发布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奇光主持。
支晓强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形成了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指数。学校持续搭建“人大指数”发布平台,建立固定发布机制,是以有组织科研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指数发布要聚焦团结协作,以指数研究带动校政企合作,把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一系列用学术讲政治、具有深厚学理支撑的指数;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开展指数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人大力量;要创新传播方式,努力推动更多人大指数、中国指数影响力提升,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中国理论、中国方案。
中国智慧治理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联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新时代智慧治理学科交叉中心共同发起,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范畴下,探讨智能技术与治理效能结合的新范式。课题组基于对智慧治理的内涵维度、评估模型与量化方法的深入研究,构建了包括价值目标层、系统应用层、制度-技术支撑层三大维度、8项二级指标、26项三级指标、46项四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2017-2023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智慧治理效能进行评估,为中国城市层面的智慧治理提供全景式描画,为人工智能时代各级政府提高现代化治理效能提供决策参考。
根据中国智慧治理指数,北京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第一,持续为全国智慧治理贡献具有引领价值的“北京经验”,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等城市紧随其后、竞相发展,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发展格局,这些城市在推动智慧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就区域层面而言,智慧治理优势发展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部分城市跨越“胡焕庸线”,实现向更高等级的跃迁式发展。城市群布局层面,京津冀、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成渝城市群智慧治理指数分值较高,各城市群发挥比较优势,结合自身实际与战略规划,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群发展新路径。
具体来看,在价值目标层,各地方政府致力于构建包容、宜居、韧性、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在促进公众参与、优化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系统应用层,智能技术在治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智慧化转型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展现出在资源调配、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在制度-技术支撑层,制度支撑指数增长趋势反映出各级政府在政府责任、网络安全、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持续提升;技术支撑指数的短期波动表明,城市治理的智慧化转型是生产关系的系统性重构,需要构建合理的技术资源配置制度,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苏州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智慧治理学院院长王小虎介绍中国智慧治理指数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副院长宋鹭发布中国智慧治理指数。
罗乐、陈华珊、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潘颖豪作专家点评,指出中国智慧治理指数紧扣新时代我国城市层面的智慧治理需求,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跟踪研究,全面展现了我国智慧治理的发展特征、演进规律和空间分布等典型事实,深刻反映了智能技术与治理效能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与创新性等鲜明特点。未来,可以在细化指标精度、推动指数成果实际应用和拓展国际视野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中国智慧治理指数的综合影响力和实践价值。
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低空经济和太空经济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院,以及智能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和平与发展研究院,形成多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从技术创新活力、市场开拓潜力、生态协同能力和政策赋能效力四个维度出发,设置了包含36项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全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全面刻画了各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态势。
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研究团队提炼出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多项典型特征: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显著,技术创新成为驱动力;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但国际参与度不足;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与产业配套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政策创新与场景应用呈现良性互动促进关系。
指数特别选取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北京市的"创新主导型"模式、杭州市的"需求反哺型"模式以及成都市的"链合试点型"模式等。展现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多元路径,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指数提出四大政策建议:实施全产业链支持策略,政府牵引完善市场化支持,全面提升产业协同生态效能;建立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双轮驱动机制,通过应用场景反哺研发创新;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与智能化升级,构建"核心枢纽+基层站点"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低空经济技术基建的安全底座,以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为中心优化空域动态管理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占明介绍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案例中心主任杨冠灿发布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
徐冉、梁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申宇婧作专家点评,指出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选题具有前瞻性,系统地提出了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生态协同、政策支持四个关键维度,深入分析我国58个城市低空经济的发展潜力与现实状况。指数的科学性体现在其详细的指标设定和细致的数据分析过程,尤其是对各城市产业链完整性、政策赋能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精准评估。专家从加强国际指标比较与参与度分析,强化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跨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 杨奇光主持发布环节。
▲ 发布会上,与会媒体代表围绕指数发布亮点特色、成果转化、咨政服务等议题与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将指数的研究作为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服务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大指数”体系。2025年1月17日,“人大指数”系列发布启动会暨2025年首场指数发布会举办,形成了人大指数发布机制,定期梳理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重要指数成果,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重要战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网、《北京日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现代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相关机关部处、学院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和课题组成员参加发布会。(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