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文艺家一一致敬澳门文艺家:肖像画及人物故事集》序言
政务
政务 > 地方 > 正文

《只有文艺家一一致敬澳门文艺家:肖像画及人物故事集》序言

文/吴志良

《只有文艺家一一致敬澳门文艺家:肖像画及人物故事集》序言

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之际,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守护者,我怀着无比感恩与自豪的心情,提笔为这本凝聚澳门文艺家精神与风骨的著作写序言。这是一本属于澳门的书,也是一本献给世界的书。书中二十余位文学创作者以笔为镜,澳门美术协会陆曦会长以画为光,2024年至2025年共同映照出一百三十多位文艺家的人生轨迹与艺术追求。他们的故事,是澳门文化从萌芽到繁茂的缩影,是中西文明交融共生的注脚,更是这座城市精神气质的灵魂所在。

根植沃土:澳门文化的当代觉醒与新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一篇关于澳门文化的文章中读到“文化沙漠”的形容。这四个字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每一个澳门文化工作者的心中。但正是这份刺痛,激发了澳门人骨子里的倔强与韧性。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澳门始终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港湾,中华文化的根脉从未断绝,葡韵风情的枝叶亦在此舒展。所谓“沙漠”,不过是外界对这座小城文化积淀的误读,而真正的绿洲,早已在民间悄然生长。

澳门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守护文化根脉为己任。从“澳门艺术家推广计划”到“市民演出专场”,从“澳门文学丛书”到今日这本人物故事集,我们始终秉持一个信念: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坚守。书中记录的文艺家们,坚守中华文化传统,有的在葡式碎石路上吟诵唐诗宋词,有的在教堂壁画前挥毫泼墨,有的在街巷剧场中演绎人生百态。他们或扎根乡土,或融汇中西,或锐意创新,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诠释着同一份文化自觉和自信。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耕耘,让澳门的文化基因在时光中沉淀,在碰撞中升华。

陆曦先生的肖像画为这些文字增添了另一重维度。他笔下的文艺家,眼角眉梢是岁月镌刻的沧桑,举手投足是艺术淬炼的从容。一幅画,一篇文,互为表里,让读者得以触摸到艺术家们炽热的灵魂。这种“文画相生”的呈现方式,恰如澳门文化本身——多元交融,形神兼备。

静水深流:文化大厦的筑基者

翻阅书稿,我时常被细节打动:那位在台风天护住古籍的老藏书家,手指关节因常年修补书页而变形;那位将南音粤讴带上国际舞台的音乐家,家中钢琴盖上摆着母亲留下的木鱼歌谱;那位用葡文书写澳门故事的作家,书桌前挂着郑观应《盛世危言》的拓片……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而是文化长河中的摆渡人。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坚守,让妈阁庙的香火与大三巴的钟声有了对话的可能,让土生葡人的“土风舞”与粤剧的“水袖”在同一个舞台翩跹。

我们特别怀念已故的几位文艺家。那位用镜头记录澳门街巷变迁的摄影师,临终前将数万张底片捐赠给档案馆;那位在社区免费教授书法三十年的老先生,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墨汁别兑太稠”……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文化传承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接力的长跑。今日澳门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和“东亚文化之都”,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正是因为无数这样的背影,在时光深处默默垒砌文化的高度。

花开四海:文明互鉴的澳门担当

二十五年前,澳门回归祖国怀抱时,有人担忧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身份会逐渐消逝。但事实恰恰相反——在“一国两制”的沃土上,澳门文化的多元性不仅得以保存,更绽放出新的光彩。今天的澳门,既是岭南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既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窗口,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者。

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当世界面临文明冲突的阴霾,澳门用四百年的交融史证明:不同文化完全可以在尊重与包容中共生共荣。那些用中式水墨绘制葡国瓷砖画的画家,那些将葡萄牙法多与广东南音融合的音乐人,他们的艺术实践正是“和而不同”的最佳诠释。我们期待,通过这些澳门文艺家的故事,让世界看到文明对话的另一种可能——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而是美美与共的绽放。

继往开来:让文化的薪火永续

站在回归二十五周年的节点上,我们致敬过去,更需思考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面临挑战;全球化浪潮中,地方性知识的价值亟待重估。但澳门文艺家的实践给予我们信心:只要根脉不断,创新自会生长。那位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澳门老街的年轻艺术家,那位将区块链应用于艺术品溯源的策展人,正在用新的语言讲述澳门故事。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守护与突破——这些看似对立的命题,在澳门文化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

本书的最后一页,特意留白。这方空白,是澳门基金会留给未来文艺家的邀请函。我们相信,今日书写的每一个故事,都会在后来者心中播下种子;今日描绘的每一幅肖像,都将成为未来文化星空中的坐标。当澳门向着“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迈进时,这本书将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

行文至此,30多年来与澳门艺术家的交往情景像幻灯片一样浮上脑海:一位在西北病到的艺术家因为我们派员去那里协助照顾了一个月,回来紧紧握住我的手,泪流满面;一位在医院 重症病房的艺术家握着我的手,含着眼泪,手在颤抖,好像要托孤,病愈后坚持要坐着轮椅来基金会看望我;一位文学家因为发表文章引起争议,跟我聊完之后,告别时紧紧抱着我,泪花洒在我的衣服上。还有,两次疫情期间,澳门艺术家众志成城的气概;逢五逢十澳门回归祖国纪念活动时,澳门文艺界的团结和凝聚,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无限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为澳门文化奉献青春与热忱的耕耘者。你们的坚守,让这座小城拥有了超越地理疆界的精神海拔;你们的创造,让“澳门故事”成为人类文明对话的永恒篇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