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澳門》后记
政务
政务 > 要闻 > 正文

《何以澳门》(香港修订版) 作 者:吴志良 出 版 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何以澳门》(香港修订版) 作 者:吴志良 出 版 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本书年初出版问世后,承蒙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厚爱,得以在短时间内再版。正如我在澳门版首发式所说,要说的话只有两个字:感动、感动还是感动。

第一个感动是因为澳门,其迷人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其风云变幻、激动人心的年代,今生都有幸遇见,才有那么多热情和机缘去探究澳门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才有那么多感触、感受、感想和感悟,才能写下那么多文字。很难想象,这么一块弹丸之地,居然那么神奇,有那么多历史文献档案史料,有那么多探索不尽的故事和题材,带来那么多灵感,吸引那么多人去潜心研究。研究澳门的人都会发现,无论是澳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与中国和世界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人类文明的来程去路密切相关,研究越深,越引人入胜,越令人神往,越令人流连忘返而不可自拔。澳门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我越来越相信,从澳门出发看世界,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和睦相处、信仰制度共生共存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径和一个新图景,可以构建一个新的人类知识图谱,还可以为文化强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价值和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共同价值,开辟一条新的战线,开创一条新的道路。

第二个感动是因为出版社不嫌弃,愿意结集出版这些文字。一书三号,在粤港澳三地出版,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我一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打造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有共享的价值和共同的身份认同。我还一直认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要先走向一体化。因为9+2有9个城市是在广东,可以看成1。如果港澳1+1也变成1,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由9+2变成1+1,可以加速进程。从澳门看,无论是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贯穿其中的都是文化,文化是根本,文化是灵魂,文化是澳门发展的动力和生产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文化也是澳门的最大发展优势,是最能贡献湾区建设的资源,因为澳门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带,也是岭南文化的最佳演绎,而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思想基础、精神源泉和发展动力。

第三个感动是因为在座的各位。看到那么多朋友热爱文化,支持文化,推动文化发展,令我深为感动,深受鼓舞。也正因为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澳门的文化才有今天那么繁荣的局面,才有前所未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很多年轻的朋友、不少是博士或在读博士生一起来交流,令人看到澳门文化薪火相传的希望,令人对澳门的未来有更多的憧憬,也必定会令澳门的文化火炬更加耀眼,澳门文化之光照亮更多的人。

本书收录的文字,既是对过往思考的再梳理,亦是对澳门发展新格局的回应。二十五年风雨兼程,澳门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历程,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遇时迸发的万道霞光。我们将以更系统的学术观照,续写对这片土地的热忱与沉思。

澳门四百余年发展史,实为一部微缩版的人类文明对话史。葡萄牙商船于濠江畔下锚的那一刻,这个蕞尔小岛便成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富象征意义的文明接口。利玛窦携《坤舆万国全图》北上、钱纳利以水彩定格岭南风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熔铸中西治理智慧......这些历史切片揭示着澳门独有的文化禀赋:它既是欧洲文艺复兴余晖在东方的投影地,又是中华文明对外辐射的发射台。这种双向互动在妈阁庙的石刻葡语与圣保禄学院的汉学典籍中凝固成永恒,塑造出"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独特文化基因。

全球化1.0时代的澳门,其价值不仅在于香料与白银的流转,更在于知识体系的碰撞重构。耶稣会士将托勒密天文学与程朱理学相参校,岭南画派在西洋透视法中寻得突破,这种超越器物层面的精神对话,使澳门成为人类认知范式革新的试验场。今日重审这段历史,我们或可发现:当马六甲海峡的季风裹挟着不同文明在此交汇,澳门早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埋下了历史注脚。

“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智慧的现代演绎。回归二十五载,我们见证着基本法确立的宪制秩序如何将葡式市政传统与中式治理智慧熔于一炉。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形成的官民共治模式,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探索的跨境治理新范式,澳门不断证明着制度弹性与文化韧性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澳门经验”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打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为不同制度的共生共荣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当前澳门正经历着从“制度适配”到“制度引领”的深刻转型。面对博彩业深度调整带来的经济阵痛,我们更需要从历史纵深中汲取智慧。十六世纪澳门通过中转贸易实现经济崛起,十九世纪凭藉苦力贸易和博彩娱乐完成资本积累,每次转型都伴随着文化调适能力的升级。今日的产业多元化之路,同样需要发挥文化“转换器”功能——将大湾区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文化创意动能,使中医药等传统智慧获得现代表达,这正是澳门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锁钥。

构建“澳门学”的过程,本质上是对传统史学范式的超越,也是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初步尝试。当我们以澳门为透镜重审明清海禁政策,会发现朝贡体系与私商贸易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当通过澳门档案重构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不仅仅是物品交换之路,同时也是人员流动之路、知识传播之路、信仰交融之路。这种微观史与全球史的结合,催生出新的问题意识:如何在中国叙事中融入世界视角?又如何在全球化叙事中确立中国坐标?如何从澳门出发,构建人类新的知识图谱?

本书尝试建立的“澳门叙事”,强调三重维度:在地性维度关注本地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文化记忆;区域性维度剖析澳门在珠江口城市群中的文化枢纽作用;全球性维度追踪澳门经验对葡语国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示范效应。这种多尺度交织的研究路径,或能为破解“中西二分”的认知窠臼提供方法论启示。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历史节点,澳门的文化使命愈发清晰。它既是“广府文化出海码头”,又是“葡语文明登陆口岸”;既要守护大三巴牌坊镌刻的集体记忆,也要在横琴新区书写新的文化传奇。这种双重属性要求我们以更大格局谋划文化战略:一方面深挖“海上敦煌”的历史底蕴,建设跨文明对话资料中心;另一方面培育数字创意产业,使澳门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转换中枢。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化实施,澳门正从“文化容器”向“文化处理器”蜕变。中医药国际认证标准的制定、中葡双语人才库的建设、世界文化旅游教育联盟的发起......这些举措预示着澳门将在文明对话中扮演更主动的角色。其终极目标,是构建起贯通南北半球、连接东西文明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网络。

澳门之“何以”,不仅在历史荣光中,更在未来的无限可能里。当港珠澳大桥的钢索划破伶仃洋的晨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联通,更是文明经脉的续接。冀望这本小书能成为理解澳门的解码器,更期待与读者诸君共同见证:这颗南海明珠如何在新时代绽放出超越历史的光芒。

蒙恩师茅家琦先生赐题书名,师妹穆欣欣作序,无限感激。当年,他曾以“为伊消得人憔悴”、“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勉励我用心治学。今修订再版,愈发体味此言深意。感谢香港中华书局同仁的精心编校,使得出版工作得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书中所论,难免管窥蠡测,诚盼方家斧正。

吴志良 2025年春于澳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