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控万形”时代开启:北京海淀的机器人“最强大脑”
政务
政务 > 地方 > 正文

“一脑控万形”时代开启:北京海淀的机器人“最强大脑”

一句“给我盛碗汤”,机器人便能精准理解并执行——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清华大学叉院的ISR Lab与星动纪元联手掀起的“Sora级”机器人革命。5月初,这支扎根于海淀的先锋团队,宣布开源其突破性的业界首个AIGC生成式机器人大模型VPP,打通了数字与物理世界的“任督二脉”,创造性地将视频扩散模型的泛化能力转移到了通用机器人操作策略中,解决了传统diffusion模型推理速度慢的问题,使机器人能够实时进行未来预测和动作执行,提升了机器人的策略泛化性。推理速度快至毫秒级,在真机操作中的成功率提升41.5%,现已向全球开发者开放,打开了AI应用落地的新大门。

无独有偶。银河通用联合清华大学弋力助理教授团队携全球首款全开源、多机型、跨虚实人形机器人全身遥操作系统OpenWBT强势登场,打破行业技术壁垒,创新实现小时级快速部署,用户仅需一副VR眼镜与一台普通电脑,即可从零搭建支持全身动作的遥操作平台,突破传统方案局限于上半身、部署繁琐的痛点。通过独创的“原子技能”架构,OpenWBT将机器人运动拆解为“行走、蹲伏、抓取”等基础动作单元,经技能融合算法形成连贯任务序列,首次实现“碰天触地”级全身动作协调能力。更支持Unitree G1/H1等多机型及虚实环境切换,为科研与产业界提供稳定高效的训练与测试平台,助力人形机器人共赢发展。

这些源自海淀的技术突破并非孤例,而是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共同勾勒出北京西北角这片创新沃土在机器人“最强大脑”竞赛中的领跑姿态。海淀正以裂变式的创新势能,向世界宣告“一脑控万形”时代的加速到来。

人才磁场:知识密度决定产业高度

为什么是海淀?答案写在清华、北大的实验室里,刻在中关村的创业基因中。

宇树科技王兴兴曾在采访中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最大难点不在制造,而在AI。”具身智能的奇点在于“大脑”的突破,商业化依赖于“AI数据,AI模型,AI场景落地”。而这些,都是海淀的优势所在。他们口中的“脑”,正是海淀区独有的天才密度。这片4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串联起37所顶尖高校、96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600余家AI企业,汇聚了1.23万名AI学者和101位AI2000全球顶尖科学家,每平方公里分布着近30位人工智能科学家,人才总量超200万人,人才密度8854人/万人。

这里也是离机器人“大脑”最近的地方,全球顶尖的“造脑者”在此集结。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乔红院士领衔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会同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北京唯实具身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的赵明国教授深耕足式仿生机器人领域20余年,孵化出硬科技企业加速进化。

可以说,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是由院士、领军天团来定义技术路线,而企业选择海淀就是对其人才高地优势的充分肯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将会很久远,他们需要像老牌大厂一样,由高精尖人才占据更大比重。

平台引擎:机器人诞生的“海淀范式”

北京唯实具身智能研究院在乔红院士主导下,这里正颠覆行业技术路线,放弃主流“AI+和机器人+”模式,采取新技术路线,先形成软硬件适配算法库,再向上下层同步发力。

“我们构建的是能够实现‘本体-控制-智能’系统自主设计和快速迭代的具身智能‘大工厂’。”研究院技术负责人解释。通过打通大模型、运控算法和本体设计软件,将研发迭代速度提升至10倍以上。硬件加工中心可针对工业装配、医疗操作等场景,快速定制专用机器人。围绕具身智能“大工厂”,睿尔曼、千寻智能等企业正在海淀加速布局。

这只是海淀创新版图的一角,三大核心创新平台和多个高能级平台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量产落地的完整生态。

智源研究院具身智能平台,研发出成功率突破95%的通用物体抓取技术,其多个国际首创、首发的开源基础大模型已成为行业基石,搭建世界级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平台和训练场。

机器人概念验证与中试测试平台即将上演一场“速度革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打样周期可从7-21个工作日缩短到2-10个工作日,将覆盖北京5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及高校院所团队的研发需求。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牵头申报的“北京市海淀区机器人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并联合北航、机科股份、遨博智能等成功研发出自主可控的“手脚眼”一体化复合机器人。北航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与赛力斯合作开启人形机器人研究。水木东方医疗机器人CDMO平台,医疗机器人样机迭代提速一倍,获得国内首家获医疗器械合同生产认证,成果转化率从10%飙升至80%。

“我们就是在打造机器人创新生态,构建全链条的技术基座。”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的产业负责人这样说到。

企业军团:从实验室走出的“产业领袖”

无论是从研发历史看,还是从产业生态看,北京都是人形机器人创新最活跃的城市之一,而其中大部分公司又集中在海淀区。

银河通用海淀区的示范店里,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正流畅执行指令,突破传统“视觉+轨迹规划”方案,无需遥控操作、无需预采集场景数据,即可在真实商超环境中自主识别密集货架商品、精准抓取多样包装物品,并送至指定区域。中关村论坛期间,Galbot作为“小关店铺”无人零售体验店的核心运营者,在五天内高效完成了数千次取送任务,任务成功率高达99.9%,成为全场瞩目的“爆款”应用之一。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端到端具身大模型GroceryVLA,它通过仿真合成数据驱动实现了高度自主与泛化能力。”创始人王鹤博士展示了其技术壁垒。基于银河通用自研的全球首个面向零售行业的端到端具身VLA大模型技术,得益于模型的高度通用性、跨场景稳定性和自主决策能力,通过累积千万级场景数据与数十亿级动作数据训练,Galbot实现了对透明物体、高反光表面的95%泛化抓取成功率。当前银河通用已在北京部署多家无人值守药店,门店覆盖商品种类已达数千种,全年服务订单有望超过数十万。

海淀的创业生态正批量孕育技术新锐,这片土地也一直在诞生硬科技孵化传奇。

给自己取名为“星期三”的CASBOT 01,是灵宝CASBOT公司发布的一款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整机拥有52个自由度,算力达550T,作业续航时间超4小时,不仅可以双足站立及稳定行走,还能整理衣物、组装台灯、更换灯泡、甚至打螺丝。

面向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大量的机器换人需求,蓝点触控提供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六维力传感器”,在珞石、越疆、智元、小米等数百家机器人公司大批量落地应用。

这里已经形成了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条,是上下联通的“引力场”。在这里,向上能与北京具身智能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形成联动,向下衔接中关村西区、东升科技园、温泉科技园等具身智能聚集区,共享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资源,形成“上游设计+下游概念验证与中试+产业园区落地”的全产业链协同。

放眼望去,海淀“机器人军团”已然成型。数据显示,这里聚集了184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其中,人形机器人整机商24家、上市公司3家、独角兽企业2家。

政策雨林:百亿资本浇灌产业沃土

“我觉得我们选择海淀、选择清华科技园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海淀区对本地企业的帮扶政策,并不是单纯的资金支持,而是“授人以渔”的底层帮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区政府在具身智能行业落地场景方面的共同努力。”宇树科技北京子公司灵翌科技的负责人在采访中说。2024年4月,海淀区发布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专项政策——《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这份为期三年的蓝图提出明确目标:到2026年,海淀将初步建成全国具身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新高地和产业加速集聚地。

超强政策包联动的资本活水同步奔涌,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发布,扩容至200亿元,定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对人工智能应届生发出“海淀十条”,提供青年公寓专项配租,并享受最长6年周期的租金梯度折扣优惠,建成300个大学生实习基地输送产业生力军。

政策不是撒胡椒面。展开中关村产业空间地图,两大空间集聚区形成50万平米“创新走廊”,全国首家具身智能产业园区--“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落地在东畔科创中心,组合坐落在温泉的“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形成超50万平米“研发-转化-孵化”生态集聚区。

2025年仅上半年,海淀就举办了7场具身智能投融资路演,吸引一眸科技、原力灵机等12家企业落户。

场景革命:从科技庙会到千行百业

2025年春节,海淀科技庙会成为现象级事件。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化身“售货员”,日均配送300份展品;加速进化组织的机器人足球赛场场爆满;彼得大卫的书法机器人挥毫写福被争相收藏。

这场科技嘉年华恰是海淀场景创新的缩影,更深层的变革在产业现场发生。海淀的应用场景思维是发散的,不止是自身挖掘新的智能化场景,更要成为场景创新的引擎,带动全国乃至全球创造新可能。

当AI遇见传统节俗,端午节的圆明书院里,银河通用机器人Galbot化身“智能文化使者”,妙语连珠的智能播报,展现了其独特的“矛盾行为建模”能力。“登山搭子”宇树科技北京子公司的G1机器人,搭载多模态感知融合与自适应地形运动控制技术,正稳健地行走在香山5G智慧步道上,与游客一同打卡,将科技陪伴融入健康登山。

国家电网变电站内,搭载自研视觉与导航系统的巡检机器人,正替代人工执行高危带电检测任务。社区养老中心,具备毫米波雷达感知能力的护理机器人,实现了老人离床0.1秒精准预警。在龙舟赛的碧波之上,海淀企业研发的“智能双面无人救援艇”也悄然亮相稻香湖,以6米/秒的速度,相当于普通人游泳速度的6-10倍默默护航,成为传统赛事中的“黑科技”担当。

在海淀,这场革命正从实验室蔓延至千行百业,不仅重写着中国智造的基因序列,更在重塑人与机器、传统与未来共生的无限可能。

从1988年清华研制首台移动机器人,到2002年北理工诞生中国首个无缆行走人形机器人“汇童”;从优必选北研所输出创业军团,到银河通用、星动纪元等新锐崛起——海淀用三十余年奠定中国机器人创新底座。

海淀用30年证明,真正的创新高地不在产能规模,而在定义技术路线的能力,这里诞生的不仅是机器人产品,更是让机器人诞生的新方法论。

今天,当宇树、自变量们集体“北上”,当百亿基金注入创新血脉,当全球人才涌向中关村,海淀的远望已然清晰:依托“人才密度×创新引擎×资本浓度×场景生态”的乘数效应,打造中国具身智能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与产业第一极。

正如那句话“哪里能同时找到天才科学家、成熟工程师、风险资本和落地场景,哪里就是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海淀,正将这四个答案书写在北京西北角的创新地图上。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