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明勇 政邦智库理事长,凤凰网政能亮总编辑
不久前,在湖南醴陵的渌江书院,我以《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从“器物美学”到“人文重量”》为题做了一场报告。期间,结合陶澍与左宗棠的历史佳话,我提到关于“人才”的感思:从历史角度来讲,人才是最重要的风水;从现实层面来讲,人才是最重要的风景。从未来维度来看,人才是最重要的风口。
这个“人才三风”的说法,引来不少人的共鸣。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兴,国家强。这也带出一个“人才之问”: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处于基层治理第一线的县域城市,如何吸引人才?
换言之,作为县域城市,如何立足风水,整合风景,抢占风口?
进言之,如何推倒阻碍破解“人才之问”的“三座大山”:如何打破发达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如何减少行政手段的“大包大揽惯性”?如何改变根深蒂固的“依赖财政思维”?
一、纵观“人才之问”:在“求贤若渴”与“怀才不遇”之间
上下五千年,一部中国历史,也是一部“人才史”,关于人才的典故、故事、成语等,比比皆是。
“人才”是受到重视的,“求贤若渴”的期待贯穿于历朝历代——“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等等。至于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请诸葛,这些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人才”又是被漠视的,“怀才不遇”的慨叹充斥着字里行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等等,文人墨客,将军侠客,壮志难酬,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故事,屡见不鲜,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更是让多少人扼腕叹息。
关于“人才”的疑问又是最难讲清的——人才有无高低之分?鸡鸣狗盗之徒,如鼓上蚤时迁,算不算人才?“纸上谈兵”的赵括、马谡等悲剧,又是如何造成的?贴近当下来说,导游、外卖员,算不算人才,为何在杭州如此受重视?司马相如曾上书汉武帝,“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而现实之中,以“常态之规”来衡量“非常之人”的案例也并不鲜见。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人才问题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佳话与酸楚。至于说“何为人才”,亦是仁智各见,公婆各有理。有人说,“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又有谁,该如何来进行认定“人才”、“奴才”?也有人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如何界定、谁来界定“德”与“才”?
对于基层治理更为复杂的县域而言,这些历史背景为“人才之问”平添几分沉重,如何破解这一问题,考验基层执政者的定力与智慧。
现代学科的范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座城市的“求贤若渴”,更多的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红利”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尤其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口结构变化提速,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人力资本红利”更意味着一种带有创新倾向的经济活力,以及面对未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布局。
在“拐点之城”一文中,我写到:一座城,成为一个人的“拐点”,是这个人的幸运;一座城,成为一群人的“拐点”,更是这座城的幸运。人才之问,也意味着,如何让一座城市成为更多人才的“拐点之城”?
二、深思“人才之问”:在“经济规律”与“人才规律”之间
从城市发展与人才引进的互动角度看,2018年是个“节点”,2025年是又一个“节点”。
2018年,舆论将诸多城市争相抢夺人才的现象称为“抢人大战”,特别是南京、武汉、成都、西安、长沙等城市,纷纷放出“送户口”“送房补”“免费租借办公区”等大招,招才引智,希望借此激发城市经济活力。
截至2025年6月,更多城市加入“抢人”行列,既包括北京、上海、香港这些大城市,比如北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14年年底就面向应届毕业生推出“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的阶梯式安居体系,这在北京市尚属首次;比如上海,“必须坚持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总牵引,更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大超常规的快速引才力度,用好‘伯乐’机制,放眼全球引进顶尖人才”。比如香港,接连刷新“高才计划”的适用范围。再如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首期开放的60多万个优质岗位中,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岗位占比超七成。
与此同时,更多的地级市、县级城市纷纷亮出新招。最近政邦智库在河南省安阳市调研时,了解到当地推出“洹泉涌流”引才计划,包括“3+N”和高层次人才引进“1+N”政策体系,涵盖生活补助、安居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创业扶持、科研支持、金融助力、文化旅游等方面,并向年轻学生释放善意,围绕高校毕业生推出包含毕业季、就业季、创业季、备考季等在内的就业“四季大礼包”。山东省金乡县在北京、南京等主要城市设立“人才飞地”,高端人才可以不用落户到金乡,直接在北京、南京等主要城市就能为金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人才飞地”将更多科创成果和人才引入金乡,推动优势产业项目和优秀人才向地方转移,实现科创要素与产业要素的有机融合。
湖南省醴陵市也是“新招”迭出,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通过打造“湘雅乡情”“渌江讲坛”“梦想助跑堂”三个县域特色柔性引才品牌,努力把各类高层次人才吸引过来、集聚起来、使用起来,从“占有人才”转为“用好人才”,从“留住人才”转为“共享人才”。
这些现象背后,是人才工作的思路与机制在悄然变化,更加贴近现实。2021年5月22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调研中发现,这两个规律在不少城市被频频提及。一般来说,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不外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所谓“人才成长规律”,主要是实践性成才、阶段性成才、环境聚才等规律。道理并不复杂,关键在于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如何破解“人才之问”,底层逻辑也就在遵循客观规律,从人才流动到人才评价,从人才激励到人才包容,既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也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还遵循城市生长规律,既破除体制壁垒,创设市场化分配激励制度,更搭建创新平台,优化评价体系,释放人才潜能。
毕竟,回答“人才之问”,既要看“千里马”的行不行,好不好,更要看“伯乐”使用的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二者也是双向奔赴,彼此成全。
当然,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也是不少县域城市的“共识”,相比那些“硬引才”的困难重重,“ 柔性引才”也开启了一种新思路,即在不改变人才现有户籍(不迁户口)或国籍,不改变人才与现有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打破固有的户籍、区域、学历、身份、档案等因素限制,吸引人才深度参与本地工作,实现共赢。
三、破解“人才之问”:在“问需于人”与“问计于才”之间
“人才之问”,究其本质,就是满足人的需求,捍卫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人才、人才,先是“人”,后是“才”,重“才”先要重“人”,重“才”更应重“人”。尤应注意的是,人才都是带着“附加值”的,或资源、或经验、或技术、或创意,或社会关系网络;人才又都是“共生”的,人才的集聚与疏散,与环境密切相关,如果不能“用手投票”,必然选择“用脚投票”;人才也不是“孤立”的,不少时候都是成群结队的。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说:“我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我们学校有一种人才共生效应。”
受聘“醴陵城市观察员”以后,我一直在思考,“把醴陵作为方法”,“如何去观察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在回答“人才之问”上,醴陵都做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在县域振兴的轨道上,如何以“人才”为标尺,化转“占有人才”为“共创价值”?
对于城市而言,破解“人才之问”,简单说,其实就八个字,问需于人,问计于才。即,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决策咨询为辅助,驱动城市驶向高质量,走上可持续。
问需于人,问需哪些“人”?作为人间烟火的人,作为承载未来的人,作为创业创新的人。
问需作为人间烟火的人,意在解决民众需求。民众需求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具体的,鸡毛蒜皮,生老病死,民生为大。一度,看病难,看病贵,带有普遍意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越往基层,核心医疗资源越稀缺。醴陵柔性引才最为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以乡情为纽带,吸引湘雅专家们坐诊,打造“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这一医卫领域柔性引才品牌,陆续组织引来的“人才”开展大型义诊,专家查房活动,活动阵地向镇(街道)卫生院等基层机构延伸。据悉,此举惠及醴陵及周边县市群众数十万人。
问需作为承载未来的人,意在解决潜在需求。一个县级城市的长足发展,还是要靠教育、教化来培育更多的本地人才,他/她们既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也是一个城市的未来。醴陵借力醴籍名师、名生常态化开展教育对口支持活动,为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学校管理等全方位支持。“梦想助跑堂”,依托引进醴籍名师,成立工作室,对口帮扶学科项目,举办名师讲座,不断向民办学校、基层学校延伸。
问需作为创业创新的人,意在解决企业需求。通过人才赋能地方经济,早已成为常识,关键在能否“对口”,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适合的才可能是最好的。醴陵市先后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延请专家服务本土企业单位。一方面,策划国家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活动走进醴陵,聘请产业发展顾问,深度服务本地企业,另一方面,聚焦行业科技创新,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跃回乡调研,探讨陶瓷产业“卡脖子”技术合作,实现院士来醴“零”的突破。同时,醴陵还利用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专家多方“共享”,指导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加强产学研合作,打响“醴陵玻璃椒”“醴陵茶油”等农业品牌,开发一系列服务“三农”的项目。
问计于才,问计什么“才”?提升城市品牌的“才”,催化城市资源的“才”,辅助城市治理的“才”。
问计提升城市品牌的“才”,意在提升城市影响。醴陵曾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赴醴调研,拍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开拓了陶瓷与文旅协同发展的新方法。醴陵聚焦产业守正创新,评选出50家“陶瓷世家”,进一步擦亮醴陵陶瓷品牌,引导更多人才投身陶瓷产业。自2020年以来,醴陵市与湖南红网集团合作,展开深度融合,举办“渌江讲坛·建宸大课堂”系列活动,开展学术讲座、名家对谈、采风汇演等活动数十场,先后邀请到邱春林、余隋怀、鲍尔吉·原野、王跃文、龚曙光等产业界、学术界和文艺界人才百余人,并担任渌江书院客座教授。并且,“湖南作家醴陵行”等文学采风活动,还邀请韩少功等作家赴醴,推出一系列醴陵产业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此举有力辅助提升“千年瓷都·天下醴陵”的文化魅力和城市形象。
问计催化城市资源的“才”,意在整合城市资源。醴陵市推出电子“人才绿卡”,高效整合市场化人才服务资源,建立起以“人才绿卡”为统领的“1+4+5”人才服务体系。“1”是保险服务,要求用人单位在柔性引才服务期间为人才购买意外伤害保险。“4”是四条绿色通道,整合醴陵市出行和行政审批事项,为人才提供导览、政务、医疗、仲裁等四个方面的绿色通道服务。“5”是五大折扣,联络本地企业进行招商,为人才提供陶瓷购物、住宿、美食、外出旅游、购房等方面不同折扣的优惠。同时,也探索开发“人才特色小区”,提供300套优质商品房,打造人才之家,让引进人才的特别需求与地方房产的特色供给互相支撑。据当地官方统计,截至目前,醴陵市共发放“人才绿卡”3000余张,实现人才价值体现与本地产业生态的共赢。
问计辅助城市治理的“才”,意在优化城市治理。醴陵创新性借用“外脑”,聘请一系列“城市观察员”,从媒介形象、智库咨询、城市品牌等方面建言献策,侧重对现行治理体系的完善,对城市运行系统的完善,从战略决策到过程管理,从结果预测到反馈评估,把城市作为案例去观察,把城市作为方法去思索,提出因地制宜的可行性意见。醴陵曾举办“设计艺术家醴陵行”主题研讨会,数十位来自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齐聚醴陵,以“城市文化创新设计”为题展开研讨,为打造醴陵城市品牌贡献创新智慧和实践方案。
回到“人才之问”,一座城市的发展实力有多强,就看能不能吸引人口,吸引人才,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有多大,就看能不能善待人口,用好人才。
回应“人才之问”,不拼财力拼机制,不重占有重共生,拥有人才,未必等于用好人才,而用好人才,才意味着拥有人才。
回答“人才之问”,当一座城市成为更多人才的“拐点之城”,这座城市也必然迎来自己的“拐点时刻”。(完)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