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勇|青年之声:为何“青年”,如何“演说”
政务
政务 > 合作 > 正文

高明勇|青年之声:为何“青年”,如何“演说”

文/高明勇

日前,醴陵市第三届“我是青年演说家”决赛落幕。朋友在现场担任评委,他说这些青年选手的故事,就是醴陵这座城市的发展故事,从这一场演讲赛事中,窥见了这座城市发展的独特气质。

确实,一场成功的“演说”比赛,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才华展示,也可以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朋友问我怎么看,我说我更关心,为何“青年”,如何“演说”,二者相融,能给“城市”带来什么?回答好这“三问”,更能传达“青年之声”。

01为何“青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一座城市的长足发展,既依靠各行各业的“人才”,更依靠源源不断涌入的“人口”,尤其是青年人群。反观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验证了这一点。

青年已成城市中坚力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指出,2020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比十年前增加15.3个百分点,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个百分点,“未来这一比例还会增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同时,全国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流动人口增长69.73%。短短十年,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是候鸟式的中国人口大迁徙,无论是像建筑业等传统行业,还是像文娱业等新兴行业,青年早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部基层更需重视青年。不少中部和西部地区,常年为人口流出地,这些流出人口大多为青年人,所以也容易出现“留守现象”(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空心化”(如空心村)等现象。可以说,留住青年,吸引青年,重视青年,不仅是把握现在的关键,更是赢得未来的出路。对于县域来说,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乡村振兴,更需要青年人的加入。在人口生育率放缓、人口老龄化提速的趋势下,青年的重要性更为凸显。青年不仅是活力所在,甚至直接关系到一个村庄、一座城市的生命力,近些年“网红城市”的涌现即为例证。前两年,“上半年有淄有味,下半年滨至如归”。淄博,哈尔滨,两座非一线城市的迅速火爆,原因多种,其中有一个相似之处:对青年友好。青年至,则城市火;青年留,则城市兴。善聚青年者,才有活力;善得青年者,方有未来。(《看见“网红城市”背后的青年力量》,高明勇,《中国教育报》,2024年1月11日)

青年需要提供“有为”平台。近两年,伴随着“来醴陵捡瓷器”等话题,“千年瓷都”醴陵在社交平台上持续火热,成为不少青年人的网红打卡地。相比之前不少年轻人涌入省会长沙和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也开始出现“回流”,不少湖南高校的青年学生纷纷扎根醴陵。“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不久前,在2025年醴陵市各界优秀青年座谈会上,当地主政者也提到,醴陵陶瓷产业要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花炮产业要完成从“传统工艺”向“文化创意”的转型,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需要青年人以改革创新思维破解难题。这种背景下,连续三届的“我是青年演说家”评选,也是为青年搭建“早为”平台、“有为”平台、“能为”平台,助其脱颖而出的顺势之举。

02如何“演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客观说,对青年的重视,正在成为常识。选择“演说”的方式,也较为普遍,一些电视台也推出类似节目,特别是在高校,几乎是家常便饭。相比高校,由城市发起“演说”比赛,更具有开放性与公共性。而如何“演说”,也是专门的学问。

“演说”要学习“历史传统”。中国历来有重视“演说”的传统,“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周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论说》)且不说中外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演说,仅以近百年的历史历程来看,比较典型者如梁启超,非常重视“演说”,他曾把学校、报纸、演说看作是“传播文明三大利器”,还躬身力行,在各地发表不少的演说。如闻一多,《最后一次的演讲》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也可侧面说明语文教学对“演说”这一技能的重视。再如蔡元培,更是如此。1901年出任南洋公学总教习时,他就着意培养学生的演说能力,引领他们“成立演说会,定期轮流学习演说”,理由是“今后学人,领导社会,开发群众,须长于言语”。1920年10月26日,蔡元培与罗素、吴稚晖、李石岑、张东荪、杨端六等由武汉坐火车到长沙,与先期抵湘的杜威及夫人、章太炎、张溥泉等应湖南省教育会之邀举行为期一周的讲学。11月3日,蔡元培在醴陵发表讲演《美化的都市》。学者陈平原曾以“有声的中国”为题,深入探讨“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时代社会是否活跃、政治是否开明、学术是否繁荣的重要表征。”“公众场合的演说,并非照搬家常聊天或友朋对话,而是包含某种特殊技巧,而这需要专门训练。”除了历史传统,现代社会对演说的要求,不管是“说”,还是“演”,更体现在系统性表达上。这些都需要“专门训练”,乃至成为一个行业。

“演说”要学会“系统表达”。现实层面,一方面“演说”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尽管不少地区、不少城市也举办过类似的演说/演讲比赛。另一方面,如何“演说”,确实是需要“专门训练”的。无论是TED演讲、脱口秀,还是一些公众人物的“跨年演讲”,都能看出一场优秀的“演说”是一项系统工程。手机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一族”,沉溺其中,公共表达的能力已有退化之虞,而AI大模型的兴起,又让很多人依赖于“替代思考”。“系统化”输出,这本身就是对过度依赖“替代思考”的一种积极应对之策。不管是背诵讲稿,还是即兴发言,都需要将“碎片化”的思考与语言“系统化”输出。“演说”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考验知识储备,也考验应变能力,既要懂演讲稿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还要懂如何从“碎片化思考”转为“系统化表达”,虽有天分因素在其中,更多依靠后天努力,能讲故事,会讲道理,讲究条理,注重逻辑,运用结构化思维,善于视觉化表达——这也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比赛方式。

“演说”要学好“舞台表演”。曾有人开玩笑说,好的演说家,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带着听众笑,第二重,带着听众哭,第三重,带着听众疯狂。“演说”无论是在正式的舞台,还是在广场式的舞台,面对听众,就不能是自说自话,要有学识储备,也要有满腔激情,要注意服饰着装,也要注意肢体语言,要注意眼神交流,也要留意现场动静,既要把握节奏,也要学会控场,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关系到“演说”的整体效果。曾有美国传播学者根据大量实验,提出演讲的公式:完美的演讲=7%的语言信息(内容)+38%的声音信息(语言、语调)+55%的形象信息(肢体语言)。所以,完美的“演说”,绝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演讲稿那么简单,“演说”“演说”,“演”的成分还是很大的,比重可能会越来越大。当然,“演”并非是为演而演,舍本逐末,真诚才是“演”的必杀技。

无论正式还是非正式的“专门训练”,对于参与者来说,都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无论对日常的工作来说,还是对日后的成长而言,都大有裨益,但也都需要久久为功,功不唐捐。正如陈平原研究“现代中国的演说学”时所说:“最容易达成的是基本训练,比如声音、姿态、表情、手势等;至于思想、立场、学养、修辞,那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无法一蹴而就。”

03青年之声,即城市之声、时代之声

类似“我是青年演说家”这样形态的比赛,对于城市来说,也是一个吸引人才、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的通道。

从参与者的身份来看,有“土著”,有“醴漂”,遍布各个行业,据“醴陵发布”的相关报道,这些选手中有在急诊室争分夺秒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有坚守法律公正防线的司法人员,有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教书育人的老师,还有活跃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用心调解民生事务的基层工作者。梳理这三届的参与者身份,能看出比较多元,涵盖面极为广泛。

值得关注的是,不管是此次比赛主题紧扣醴陵撤县改市40周年,还是此前两届的主题“建功新醴陵”“千亿新醴陵”,都决定了演说者需要关切整个城市的过往历程与现实脉动,将个人的职业与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活动“由中共醴陵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协主办”,这凸显了“青年演说”是在“人才工作”框架内的战略考量,“市委组织部、市政协办公室、共青团醴陵市委员会、市融媒体中心共同承办”,预示着无论是人员参与动员,还是社会影响传播,都有机制保障与部门保障。本地公司的参与赞助,也显示出活动并非政府大包大揽,采取更为灵活的机制运行。

就像“怎么演说”与“演说什么”同样关键,“如何举办”与“为何举办”同样重要,机制影响运行,操作决定成效。对于醴陵来说,要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就需要实现“城市”与“青年”同频,与“湘雅乡情”“渌江讲坛”“梦想助跑堂”等人才工作品牌一样,“我是青年演说家”成为极其重要,且极其巧妙的一个“抓手”。当地不少“人才新政”,大多也涵盖青年群体:为解决青年安居之忧,建设打造“高端人才之家”和“人才公寓”;为提升青年生活品质,依托“人才绿卡”提供政务、金融、医疗、交通、消费等十大领域便捷服务;为搭建青年展示平台,持续开展暑期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大赛”等多元活动。

如何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城市如何与青年实现双向奔赴,我曾专门做过一番思考:

友好不是简单的示好,也不是单纯地寄希望于青年人为城市创新科技,创造财富,更不是把青年人当作城市庞大消费链条上的一环。

友好也不是简单的讨好,真正的友好不是把青年群体特殊化,对青年“挑肥拣瘦”,而是既要让青年人感受到城市的温情与善意,让“准青年”感到安全与公平,也要让“后青年”感到温馨与舒适。

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除了要有各地主政者的姿态和立场,更要有可以给人稳定预期的制度保障,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人是最美的风景”“人是最大的价值”的氛围。(《来一场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高明勇,《中国青年报》,2022年7月20日)

这个角度看,类似“我是青年演说家”这样的舞台,认真研究,不断优化,将是让青年被城市发现并珍视,让他/她们作为“人的价值”得以鲜活呈现的重要途径。如此,当青年频频“开声”,城市也频频“回响”,当这些“回响”汇聚激荡,念念不忘,青年之声,即城市之声,亦时代之声。(完)

作者系政邦智库理事长,凤凰网政能亮总编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