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良
珠江入海,南海潮生。这里,是澳门。
三十平方公里,一方“弹丸之地”,却承载着人类文明交融最璀璨的记忆,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文化之海”。
它,是中华文明厚重底蕴与海洋文明奔放活力相遇、碰撞、最终融合的奇迹之地。它,是一座跨越千年时空,至今仍在闪耀的精神灯塔!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本《澳门传》,探寻这座小城如何成为照亮中西、沟通世界的千年航标。
澳门的故事,始于珠江口那一湾碧水,始于新石器时代黑沙遗址的古老回声。岭南先民与海的共生,疍家人的帆影,早已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开放的基因。
葡萄牙人的帆影破浪而来,是地理大发现的偶然?不,这是欧亚大陆文明互动的历史必然!
普济禅院 “石桌协议”之下,澳门没有成为冰冷的殖民据点。它,成为了一个独特的 “缓冲区”,一座沟通的桥!一座既未割裂中华母体,又为西方打开中国之窗的桥。
澳门不是凯旋门,而是一座桥。” 这座桥,让欧洲的科技与思想东来,也让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和智慧西去。文明的河流,在此交汇奔涌。
澳门,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敦煌”!克拉克瓷上,景德镇的匠心与欧洲的审美完美交融;“濠江茶”的芬芳,飘进了欧洲的沙龙,成为东方魅力的象征。物质的流转,是技艺的切磋,是观念的激荡,更是价值的重构!
然而,澳门真正的灵魂,在于那深厚的精神沉淀。
看,大三巴牌坊!巴洛克风格下,耶稣会士的信仰与中国工匠的牡丹、狮子和谐共生。它,是“澳门的密码”。
听,妈阁庙的钟磬、哪吒庙的祈祷,与教堂的圣咏交织共鸣,谱写着 “和而不同”的信仰交响。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掀起了巨浪。镜湖医院前的孙中山先生,凝望着这片孕育变革思潮的热土。开放与包容,是澳门文化的精髓,是它生生不息的源泉。
澳门之“小”,恰恰成就了其格局之“大”!它是中华文明命运长河中的一朵独特浪花:海禁时代的“特例”,近代开放的“镜像”,更是今天 “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璀璨明珠。
“以小见大”,这里是观察中国与世界的绝佳窗口。
东望洋灯塔,自1865年便屹立于此。它的光芒,是航海者的生命线,更是文明互鉴的永恒隐喻!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澳门这座灯塔的光芒,指引着不同文化在碰撞中寻找共识,在对话中走向共生。
为澳门作传,需要严谨,更需要温度。我们要打破“中西二元对立”的窠臼,以 “共生” 为主线,从史前陶片到教堂壁画中的中国山水,都在同一文明谱系中闪耀。
澳门,是一座 “活态博物馆”,珍藏着中华文明最宝贵的包容基因;它是一面 “多棱镜”,折射出人类文明对话的万千可能。
触摸妈阁庙的“洋船石”,感受大三巴的沧桑砖石;品尝顺德双皮奶的清甜,沉醉葡式蛋挞的酥香;聆听南音的婉转与土生葡语的欢快……在这里,您将深刻领悟:
真正的文明,从不对他者封闭!它只在交汇中孕育新生!
“一国两制”绽放光华之际,《澳门传》不仅是对苦难辉煌历史的注脚,更是照亮未来的智慧之光。
在“百川归海”的壮阔征程中,澳门,这座千年航标,将继续以其无与伦比的智慧证明:
文明,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进步!在碰撞中相互了解、认识、理解、尊重、信任,最终融合创新,不断前行!攀登新的高峰,通往那光辉璀璨的大同世界!
推荐大家阅读《澳门传》,是因为读懂了这座桥,可以照亮人类文明共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