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英杰(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
处暑节气,通常是在8月23日前后。处暑节气日,长城以北地区已相继入秋,秋的领地达到约520万平方千米,并在整个处暑时节向600万平方千米的“小目标”继续扩张,随后秋迅速进入全盛期。冬也在夏秋的“混战”中伺机抢占秋的地盘,逐渐将势力范围扩充至100万平方千米以上。
处暑的处是停止、隐退之意,指暑热之气到此结束。有人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将处暑称作“出暑”,即摆脱了暑气的困扰。处暑,是“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
《诗经》有“七月流火”之语,通常是指天蝎座的心宿二慢慢地偏西,也有学者认为是英仙座流星雨上演之时,一般每年此时,暑热就消退了。“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按照陆游的说法,虽然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体感舒适度最高的,还是暑热消尽的新秋时节。
新秋,甚至被视为重生之时,光阴“价值最高”的时刻。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感慨道:“过夏徂秋,此身无恙,是当与妻孥庆贺重生,交相为寿者矣。又值炎蒸初退,秋爽媚人,四体得以自如,衣衫不为桎梏,此时不乐,将待何时?况有阻人行乐之二物,非久即至。二物维何?霜也,雪也。霜雪一至,则诸物变形,非特无花,亦且少叶;亦时有月,难保无风。若谓“春宵一刻值千金”,则秋价之昂,宜增十倍!”
处暑时节,暑热止息,天地始肃。我们如何直观地理解“天地始肃”?盛夏的天地,任由万物纵情生长。而到了出伏的处暑时节,万物由外化的生长,转为内化的成熟。从外在看,不再长了。从内在看,却是由青涩到熟美。人亦如此,虽然到了一定年龄,外形不会变得更高大了,但内在部分却会变得更成熟、更有“味道”。正如谚语所说:“人过三十五,好似庄稼到处暑。”
关于节气的名字,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节气有小暑、大暑和处暑,处暑代表炎热季节的结束,那为什么有小寒、大寒,却没有处寒来代表寒冷季节的结束呢?乍一听,这个说法有点像在抬杠,但仔细想来,这却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立春一候东风解冻,冰雪开始消融。雨水三候草木萌动,草木开始长出嫩芽、吐出新绿,开始萌发新生,这时候是草木以实际行动宣告寒冷季节的结束。雨水节气,便是气候意义上的处寒节气了。但古人在选择这个节气名字的时候,有好多个候选名称,比如处寒、冰融、新绿,还有备耕,即可以准备春耕了。但最终人们还是选择了雨水这个名字,或许由雪到雨的变化,能够更传神地体现出这个节气的样貌,比处寒这个名字更综合、更直观。
而立秋之后的这个节气,名称的可选择余地不多,因为天地之间的景物并没有发生很突兀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体感舒适度的变化。所以处暑这个名字透射着人们的欣喜之情——谢天谢地,终于可以和酷暑说一声再见了。
在古人看来,寒是冷的极致,暑是热的极致。所以到了处暑不是天气就不热了,而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终于过去了。处暑节气的称谓,也足以说明其实人们从来就没把立秋真正当作秋,而是依然视之为暑。
二十四节气中,按照炎热程度排序,第一名是大暑,第二名小暑,第三名是立秋。所以对苦熬盛夏的人们来说,立秋只是名字给人一种精神寄托,而处暑才是真正带来凉爽的节气,所以处暑特别受人欢迎。“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人们欢欣于新凉。
处暑时,北方的雨季结束了,暑季也结束了,天气变得干爽了。所以在北方,如果称处暑节气为“秋爽”节气,或许更为贴切。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了这样一则逸事:“京师小儿懒于嗜学,严寒则歇冬,盛暑则歇夏,故学堂于立秋日大书‘秋爽来学’。”这说的是京城里很多孩子懒得读书,冬天歇冬,夏天歇夏,天冷、天热都是不读书的理由。所以到了立秋的时候,学堂就会贴出四个大字,“秋爽来学”。天气既不冷,也不热,别再找借口了,赶紧来学习吧。
而汉代《四民月令》中的“秋爽来学”是在白露时节:“(农历八月)暑小退,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可见,各地暑热消退的时节大不相同。现在,处暑时节正是秋季开学—— “秋爽来学”的时候,宜人的天气也是我们该好好学习的一个理由。
北方地区在处暑之后,炎热天气几乎就绝迹了,最多也只有一两天。而南方地区在处暑之后,依然是溽热难散,新秋尚远。疆域之大,并非同此凉热。
北方地区按照节气谚语,是“处了暑,被子捂”。按照夏九九谚语,是“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而且,从“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到“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这十来天当中由热到凉的转变,真是立竿见影。
我特别喜欢一则谚语:“着衣秋主热,脱衣秋主凉。”意思是说,稍微穿多一点就热,稍微穿少一点就凉。这则谚语诠释了秋季本是一种细微的分寸。
我们可以把处暑概括为“一出一入”:出,是出伏;入,是入秋。不过,此时夏所占据的却是人口最稠密的区域,所以许多人还有“处暑依然暑”的感触。历经漫漫长夏的人们,是多么希望暑热赶紧“隐退”!
宋代范成大诗云:“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他把暑热当作敌寇,属于“敌我矛盾”,并且期望天气赶紧凉爽下来,为时光按下“快进键”。南方地区在处暑时节,是“处暑天还暑,仍有秋老虎”,也就是说,处暑时人们仍处在暑热的包围之中,还要与秋老虎相处。江南地区,一般都要到秋分至寒露时节才会陆续开启夏秋更迭的进程。所以南方往往是“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南方有将近30%的地区最高气温的纪录就诞生在立秋至处暑时节。立秋至处暑时节,南方地区继续上演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连续剧的续集。
所以在南方,有“处暑十八盆”的说法。因为处暑时节天气依然炎热,每天都要在盆里泡个澡,一连十八天,一直到白露时节。
有一次,我到广西出差,在左右江河谷地带,与一位同行聊起“处暑十八盆”。他说:“在我们这儿,不是处暑十八盆,是处暑八十盆!”为什么呢?因为天热的时候,他们一天不止一盆,人家冲凉比吃饭还勤呢!尽管寒露之后逐渐秋高气爽,但人们每天冲凉的习惯还在。
而且除了南北差异,实际上还有城乡差异。且不说现代的热岛效应,即使在古代,人们也能感觉到都市与乡野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宋代陆游《秋怀》诗云:“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处暑之前的冷空气,还无力攻陷高温区;而处暑过后的冷空气,已不再有救人于水火的“救星”光环。清爽的天气已成为主流,只有处暑时节能够消夏的冷空气才有最好的“群众基础”。
在描写初秋时节的众多诗词当中,我格外喜欢白居易的诗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因为他抓住了初秋时节天气的两个变化,一个是风的变化,另一个是云的变化。
所谓风的变化,用节气物候说,有小暑一候温风至,立秋一候凉风至。就是从小暑节气开始,风是热烘烘的风;从立秋节气开始,风是凉丝丝的风。从全国平均最高气温来看,立秋只比小暑低0.66℃,气温的变化不算大。
所谓“世态炎凉”,天气层面由炎到凉的变化,首先并不体现在气温的变化上,而是体现在风带给人们的体感变化上。这个时候的风,并不是呼呼啦啦吹袭人的猎猎西风,只是轻轻柔柔撩拨人的袅袅凉风。袅袅凉风,诗人抓住了这个细腻而微妙的时令差异。
再来看云的变化,所谓离离暑云,是那种灰黑浓密,甚至翻涌咆哮的积雨云。人们说:“(农历)五六月看恶云,七八月看巧云。”恶云,指看起来凶恶的云,是离离暑云的一种民间说法而已。到了农历七八月,天空的“颜值”迅速增高了,令人胆战心惊的云少了,使人赏心悦目的云多了:要么是丝丝缕缕的卷云,要么是清清淡淡的淡积云。
虽然处暑时节的风和云,距离秋高气爽还差得很远,但“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却写出了初秋时最具特征化的天气体验。
云变得亲民了,风变得宜人了,处暑时节的天气使人心生欢喜。在古人看来,从盛夏到初秋,首先不是温度上的变化,而是风带来的感觉差异和云带来的视觉差异。
在处暑时节,人们对晴天好还是雨天好,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晴天好的说:“不怕立秋雷,只怕处暑雨。”“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认为雨天好的说:“处暑不落浇,将来无好稻。”“处暑雨,滴滴都是米。”“处暑雨如金。”
之所以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种什么作物决定了什么是好天气,处暑时节,处在种稻区的人希望是雨天,处在种棉区的人希望是晴天。就像一位婆婆的两个女儿,一个卖伞,希望下雨;一个卖帽,希望放晴。
当然还有一种是基于天气韵律的观点认为,处暑和白露的天气保持相对一致,所谓“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不下雨,水稻不喜欢,但白露不下雨,水稻就会很高兴;而处暑下雨,水稻喜欢,但白露也下雨,那个时候水稻可就不高兴了。所谓“处暑不干田,白露要怨天”,似乎没有能让水稻一直都喜欢和高兴的好天气。
显然,处暑之时的雨是水稻的好天气,而白露之后的雨又是水稻的坏天气。可见,靠天吃饭是多么不容易,因为天气很难让作物时时如意。
(本文选自《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内容有删改,标题为编者加。)
《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宋英杰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25.07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