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高校承担着导航、铸魂、强基、育人的重要使命。
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根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坚实基础。在文化领域,具体呈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实践。
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其中,“第一个结合”所包含的“中国具体实际”蕴含着中华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践行“两个结合”的主阵地,须善用这一“最大法宝”,出实招、务实功、求实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逻辑。
一、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担当
由五十多个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共同熔铸的中华文明根基,历经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明演进,呈现出多元一体、异彩纷呈的宏阔格局。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与“坐标尺”,亟须精准把握历史机遇,切实承担文明传承之重任。文化不能流于空泛,亦不可囿于抽象。高校发展的正确路径在于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与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充分发挥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文化研究与交流的多重职能。高校教育应切实承担传承者、传播者、研究者与创新者的时代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深度植根与本土化发展,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促进中华文明焕发生机并实现现代转型。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与赓续创新要求
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等。地域文化亦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象征,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地域文化更是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因,如铁人精神、特区精神等。立足于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高校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根”、革命文化为“基”、先进文化为“魂”,实现立根、固基、铸魂的教育目标。当前巨大的挑战在于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传承困境与创新需求,如传承人断层、与现代生活脱节等问题,使地方文化这一“精神之源”永葆生机。
三、高校教育促进地方文化传承的机制及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教育实践须持续深化“地域文化认知是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的理念认知。唯有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将各项工作落细落实,成效方能积微成著。因此,“立地”服务、弘扬优秀地方文化,乃是高校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课程设置与地域文化元素的深度整合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地域文化绵延数千年,其独特价值体系深刻塑造着不同地域人群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及身份认同,亦为高校践行“两个结合”提供了丰厚基础与深刻内涵。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文,中华大地孕育出特质鲜明、各具风采的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等。高校应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在人文社科类课程(如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中融入地方历史文脉、民俗传统等要素,贯穿课程内容、教学案例与实践环节;在理工科领域(如建筑学专业)渗透地方传统建筑智慧,在材料科学中引入地方特色材料研究。依托系统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恪守正道、开拓创新,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坚守者、传播者与创新者。
(二)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地域文化深度发掘
地方高校所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与研究所应持续深耕细作、笃行致远,但不可“独行”,不可独善其身,更不可独享其利。地方高校须携手地方文化部门,在深入研究中精准把握地域文化发展的新方位与关键着力点,依托数字化技术赋能研究创新,以局部洞察辐射全局发展,共享数字时代红利。此外,地方高校须着力强化省内及跨区域协作机制,深化与地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的联动,综合施策,系统深化对地方文化内涵、历史脉络、考古发现及民俗文化等领域的学术探索。地方高校应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弘扬主流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厘清地域文化发展理念,强化学术成果在地方文化保护政策制定、文化产业开发等领域的转化路径与应用效能。
(三)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彼此促进、相互成就
高校落实文化育人使命,旨在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其思想与行为。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价值目标的一致性、情感激励的共通性,构成了二者融合的逻辑基础。通过具体措施,如将地方特色设计元素融入校园建筑风格,设立地域文化展示区,或将地方戏曲、饮食及民俗文化引入校园等,高校得以在文化传承中推动其创新发展。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撑地方文化创新
毋庸置疑,高校教育在传承地方文化元素、服务区域发展、发挥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及协同创新优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依托学科乃至跨学科教育,培养适应地方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科技融合等创新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并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地方文化体验中的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领域的成果,促进地方文化产品创新与文化传播手段革新;推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文化产品附加值提升与产业规模扩大;等等。
高校文化研究与高校教育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领域,既面临诸多挑战,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且亟须深化拓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工作者须恪守“两个结合”原则,持续在工作中查找不足、补齐短板,方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对挑战、把握机遇、谋划发展,进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
(作者:杜小红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