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良
32年前首次访问台湾,就在接待方的安排下参观了佛光山并在山中午饭。那也是首次听人那么虔诚地说起星云大师和讲解人间佛教。10年后再次拜访佛光山的时候,友人用心安排我们和星云大师简短茶叙,有幸目睹大师的风采和聆听大师的教益。2013年星云大师访问大陆,静之女士特地叫我去广州请益大师,与他面对面单独交流了半小时,听他佛语人生,指点迷津,醍醐灌耳,如沐春风。2017年,星云大师倡建的东南亚首座观音像开光,受其基金会邀请赴泰国曼谷观礼。意想不到的是,我还被安排为开光仪式的主礼嘉宾参与剪彩。这是莫大的荣耀,也是星云大师给我的恩德,一生难忘。如今,大师已经圆寂,但他终身践行的人间佛教已经深入人心,遍地开花,必将在千千万万的追随者中发扬光大,传颂更深更广更远,造福更多的生灵。
星云大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传奇人物。极具传奇性的不仅仅是他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毕生对人间佛教的践行和传播。星云大师所讲的“三好”一一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固然家喻户晓,令众生受益,但他以儒家的说法、佛家的想法、基督教的做法来传播人间佛教并取得国际性的成功,更加令人钦佩。当年太虚大师(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提出“人间佛教”时,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受尽苦难,佛法不张,佛教徒甚至连生存都很有问题,不得不依靠做佛事(经忏)来“糊口”,佛教忙于超度亡灵,几成“为死人服务的佛教”。有鉴于此,于是大力倡议“人间佛教”,“人生佛教”,呼吁僧众和信徒们把重心放到现实的“人生”和实际的“人间”来,并进一步提出了“人成即佛成”理念。而这种理念的最有力践行者,真正将佛教降凡人间的最大贡献者,则非星云大师莫属。
宗教是一种超自然神圣的存在,但任何宗教都离不开人与神的联系。脱离了人,宗教也就不复存在了。换言之,任何宗教必然以人为本,以现实生活为道场,要落在人间,与人的生活建立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也只有这样,宗教才有现世的意义和生命力。星云大师深悟此中奥秘,将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通俗归纳为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济性六大特性,并创办了佛光山,把自己的弘法宗旨概括为四句话:“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这样,佛法便渗透到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入世的路径到达出世的目标。
本来,宗教以人为本,慈悲为怀,净化心灵,安抚人心,引导民众向善行善,教化社会,扶弱济贫。深受儒家影响的国人,本来就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倾向,对宗教的追求也难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星云大师紧紧抓住了宗教的本质和国人的社会心理,以儒家的说法弘扬佛家的想法,并且将佛教融入文化、教育和慈善诸方面,是佛教与世无争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和创新。更具颠覆性的创举,是他采用基督教的做法,化被动为主动,锲而不舍地积极弘扬佛法,将佛法传播至非佛教文化影响圈的西方世界。人间佛教作为中国本土化宗教在海外的传播,客观上也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这个意义上,星云大师不仅仅是人间佛教的传播者,也是在世界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他的信仰、理想、使命感和锲而不舍的苦行僧精神,令人敬佩;他传播人间佛教的话语体系、路径和方式方法,十分有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参悟,为世间更多的民众、特别是那些受到误导、带有偏见的西方人士更好地了解、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理念贡献更多的力量。
2024年元旦将至于澳门
(作者为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