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醒・夜城燃:乌兰察布绘就文旅创新图景
政务
政务 > 文旅 > 正文

火山醒・夜城燃:乌兰察布绘就文旅创新图景

当内蒙古草原的风漫过乌兰哈达火山的锥顶时,顺带拂亮了“乌兰察布之夜”的璀璨灯火。这片曾在北方文旅版图上略显沉寂的土地,如今凭借两大文旅IP的惊艳亮相,彻底打破了人们对 “草原旅游” 的固有认知。

火山焕新:把 “地质遗产” 做成 “文旅标杆”

乌兰哈达火山。(受访方供图)

乌兰哈达火山。(受访方供图)

乌兰哈达火山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在景区近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0多座火山,兼具科研价值与视觉冲击力。

但“有资源”不等于“有市场”,让乌兰哈达火山真正“火”起来的关键,在于用 “系统化开发”让地质遗产“活”起来。当地围绕景区内 8 座形态各异、富有代表性的火山,建设了34公里旅游专线和一批配套服务设施。

目前,乌兰哈达火山景区已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引入山东文旅集团合作开展景区运营。火山核心景区东西两侧布局了两条旅游环线,沿环线规划建设了民宿、奶酪、温泉、星空、冰雪五个特色小镇和一处大型自驾露营地。

据悉,为保障体验品质,察右后旗累计投入5.5亿元实施生态保护基建项目,建设了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南北两个创业就业中心、3公里生态栈道、8 观光驿站、3411个停车位与智慧旅游系统,为游客提供最大的便利。

“今年1到8月份,景区接待游客超过450万人次。”乌兰哈达火山景区副总经理袁宝海介绍说。

“宇航服火山打卡照”火爆。

“宇航服火山打卡照”火爆。

在火山景区,最火爆出圈的是“宇航服火山打卡照”,很多游客、特别是女性游客喜欢穿上“宇航服”,手中举着烟花棒打卡。这也带动了景区内拍照、仿制宇航服租赁等生意火爆。实际上,在景区内,当地群众做起了各种生意,越野车驾乘、草原马骑乘、餐饮等都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据当地导游介绍,当地农牧民从事个体旅游业,旺季单日收入可过万元。

据规划,景区后续旅游业态投入运营后,将创造1.6万个就业岗位,辐射带动5个苏木乡镇18个嘎查村的农牧民转型发展旅游业,让1/5常住人口共享“火山经济”红利。

夜市逆袭:用 “北疆文化” 点亮 “夜间经济”

“乌兰察布之夜”。

“乌兰察布之夜”。

如果说火山景区是乌兰察布旅游的“白天名片”,那么距乌兰哈达火山90公里的 “乌兰察布之夜”,就是这座城市的“夜晚灵魂”。从下午4点开始到晚上11点,结束了乌兰哈达火山和草原游览的游客,便可回到市内察右前旗,开启一场沉浸式的北疆文化夜宴。

沿着500米长的主街漫步,12处主题舞台上,马头琴的悠扬旋律与魔术表演的奇幻效果交替上演,21处娱乐打卡装置前满是定格笑容的身影;拐进西南侧副街,20余家大型娱乐设施商铺格外热闹;西北副街则是“舌尖与匠心的聚集地”,丰镇月饼的甜香、卓资山熏鸡的咸鲜扑面而来,非遗手艺人指尖翻飞制作民族饰品,文创店里的北疆元素物件让人频频驻足;若想解锁更多活力玩法,东北副街的 MAX 运动工厂可让人尽情挥洒汗水,大马戏的精彩演出更能点燃全场热情;东南副街的活动演绎舞台上,不定时举办的主题演出与互动活动,总能为旅程增添意外惊喜。待到夜幕渐深,圆形气膜剧场内,《金雕飞起的乌兰察布》情景歌舞剧准时开演,“万物生息”、“丝路繁花”等篇章用歌舞勾勒出多民族交融的和美画卷。

据“乌兰察布之夜”街区负责人、内蒙古大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介绍,今年5月开街以来,日均客流超过10万人次,“最多的时候单日有20万人次来这里逛,不仅有内蒙古和京津冀的游客,山东的游客也有很多。”

“乌兰察布之夜”主题舞台演出。

“乌兰察布之夜”主题舞台演出。

但谁能想到,这个当下日均客流超10万、汇聚了丰富的文化体验、特色商业与互动娱乐为一体的沉浸式多元化文旅地标,前身竟是乌兰察布高铁站南侧一处闲置的城市公园。2023年6月,当地政府用20多天就完成改造,让“人烟稀少的空地”蝶变为“繁华热闹的街区”,上演了一场 “资源盘活” 的逆袭。

如今,“乌兰察布之夜”的商户规模已从2023 年开街时的 84 家增至219 家。张宇表示,为扶持经营者、保障街区品质,运营方制定了 “前期免租、收入抽成、末位淘汰” 的运营策略,有效降低创业门槛,并以此激励商户提升服务与产品质量。

“街区最初设立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人因为‘乌兰察布之夜’找到工作,多一份收入。”张宇透露,该项目已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带动周边岗位超过8000个,并实现可观的盈利,在拉动就业、带动增收与自身良性运营间形成了良好循环。

创新内核:以资源活化、业态融合与民生导向构建文旅共赢体系

乌兰哈达火山景区。

乌兰哈达火山景区。

一边是沉睡万年的火山群焕发新生,成为全国地质爱好者的打卡圣地;一边是闲置空地变身夜间经济标杆,单日客流突破10万人次。凭借一套精准有力的创新“组合拳”,乌兰察布不仅实现了资源变现与文旅惠民的双向奔赴,更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北疆文旅产业升级中极具参考价值的“破局范本”。

实际上,两大文旅 IP 的成功并非偶然,核心在于对“创新”的深度落地。乌兰哈达火山景区跳出 “单一观景” 模式,从文化融合、传播营销、业态运营、价值转化四大维度发力,构建起从“地质景观”到“文旅顶流”再到“民生引擎”的立体创新体系;“乌兰察布之夜”则以北疆文化为核心标签,通过“文旅 + 商业 + 演艺”,构建夜食、夜购、夜游、夜娱的消费闭环,既借鉴了外地成熟项目的场景营造与服务理念,又立足本土特色打造差异化体验,更以科学运营策略保障服务品质。两者都最终实现了生态、文化、经济与民生的多元共赢,推动文旅发展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

“乌兰察布之夜”主题舞台演出。

“乌兰察布之夜”主题舞台演出。

如今走进乌兰察布,白天登火山、望星空,可触摸地球亿万年的地质脉络;夜晚逛夜市、看歌舞,能感受北疆文化的鲜活温度。从火山群的“沉睡”到“苏醒”,从不夜街的“闲置”到“火爆”,这座城市用实践证明:找准资源内核、做好创新表达,便能让“小众目的地”成为“大众新选择”,让北疆的风,吹向更广阔的远方。(图并文/李同非)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