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澳门风云:海上争霸300年》作者吴志良
吴志良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联会副会长,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主编有《澳门论丛》《新澳门论丛》《濠海丛刊》《澳门法律丛书》等系列丛书,著有《澳门政制》《青年与澳门未来》《生存之道》《悦读澳门》《何以澳门》《葡萄牙印象》《东西交汇看澳门》等
《澳门风云:海上争霸300年》,九连真人著,首发于凤凰网书城
《琉璃七政仪》,九连真人著,首发于起点中文网
记 者:您选择以连载形式推出《澳门风云:海上争霸300年》,最初的契机是什么?
吴志良:我从事了几十年的澳门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作,深感澳门作为中国最早最持久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既完整保留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因,又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积淀了中西并举、古今同在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经验,塑造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良好社会环境,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话语体系;既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实验田”,也是不同文明形态的“有效转换器”。
我还一直认为,澳门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岭南文化对外交流的最佳缩影。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最大意义是其文化价值,需要我们大力挖掘、深入研究、积极弘扬并有效转化,使其成为构建大湾区共同精神家园的纽带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验田,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基地,为文化强国、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出更大的贡献。
但是,澳门实在太小,传播能力非常有限,大家所做的很多工作,包括写的文章都很难引起大众的关注。因此,我最终选择大家喜闻乐见的网络小说形式,希望增加澳门的能见度,让大家更多更好地认识澳门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想以文学的笔法将澳门叙事上升到国家叙事和全球叙事的高度。
记 者:以“九连真人”为笔名发表该作品,有何深意吗?目前该书连载后反响如何?
吴志良:我的故乡就在广东河源的九连山。取名“真人”,主要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叙说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书开始连载之后,得到很多朋友的鼓励。还有朋友说,早就希望看到澳门历史题材的网络小说。当然,题材是否吸引人,小说写得好不好,最后还要看读者的数量是否在不断增加。我毕竟是网络文学的初学者,而且作品风格和当下比较“潮”的网络文学不太一样,能有现在这样的反响,已经非常难得。
记 者:传统创作多是先完稿后出版,网络连载常要边写边更。这本书是完成全稿再拆分连载,还是遵循边创作边更新的模式?
吴志良:我还是沿用传统的创作方式,先完稿,再连载,不敢边写边更。希望以后能锻炼出这样的能力。
记 者:小说将濠镜澳(澳门)设定为大航海时代多国博弈的风暴眼,而非里斯本、广州等更受关注的城市,这种视角选择的初衷是什么?您如何认识澳门在16至19世纪世界海洋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吴志良:澳门是历史学界在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早期全球化和世界体系构建的一个关键节点,但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却被严重低估,特别是在大众认知层面。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既然澳门站在中外文化的边缘地带,如果从澳门出发,去看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看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或许能看到另一番历史图景,甚至可以勾勒出人类知识的新图谱。
很多人会认为,澳门只是个港口城市,转运了东西方许多器物,例如茶叶、丝绸、陶瓷,或者是西洋钟表、玻璃甚至鸦片。但事实远远不止于此,澳门这座城市所承载的中外思想交流和观念碰撞,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乃至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我还相信,人性是相通的,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只是文明表达方式不一样,只要能够充分地沟通、对话,人类最终能够达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不是空中楼阁,世界大同并非是不可达到的理想。我在第二部小说《琉璃七政仪》(已在起点中文网开始连载)中充分表达了这一观点。我认为,人类文明存在某种“契约”,只是在达成这种“契约”之前,有人会执着于“纯净”的文明形态,排除任何形式“文明混血”;也有人想垄断知识,垄断话语权,令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总有人,或者说大多数的人,都在努力追寻、捍卫真理,最终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记 者:书中涉及葡萄牙、荷兰、英国、大明等多方势力,且包含里斯本王室密令、大明海禁、佛郎机炮舰等具体的历史元素。您在创作前做了哪些历史资料的搜集与考证?如何平衡好历史的真实性与小说的戏剧性?
吴志良:我所写的都是过去30多年来研究并熟悉的题材。将历史元素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历史真实性和小说戏剧性之间取得平衡,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一方面不能过于脱离历史的事实,作为历史学者,我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但同时又要跳出传统历史写作的框架,用文学的方式还原历史面貌,就需要加入更丰富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及对话,激发读者兴趣,这样才能实现文学创作的初衷。我只能说,一边写一边摸索,希望找到一条相对理想的路径。
记 者:澳门在历史上是中西文化、贸易、军事的交汇点,书中如何展现这种多元碰撞?
吴志良:澳门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跟澳门相关。作为中外文化、贸易、军事的交汇点,故事有时从澳门出发,有时又回归澳门,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来重现历史原貌。
记 者:书名中的“300年”跨度极大,您计划以三部曲形式讲述澳门历史,目前是否已有清晰的故事脉络规划?各部分会侧重哪些历史阶段,这样划分的考量是什么?
吴志良:我是根据真实历史发展线索来写作的。第一卷“亦盗亦商”写葡萄牙东来并在澳门最终落脚,第二卷“海上争霸”写其他列强来到中国沿海后的争斗,第三卷“盗亦有道”写海盗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争夺。
记 者:相比玄幻、言情等热门网络文学题材,《澳门风云:海上争霸300年》的历史属性更重,您认为这本书吸引读者的核心亮点是什么?
吴志良:相对于热门网络小说,这本书的确没有那么多的爽点。但重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群体早期交往的历史,可以带给我们许多思考,还能照亮我们的未来之路。在网络时代,在当下多元社会,作家需要给出更多的人生思考和社会关怀,只有这样,才能找准生活的坐标。
记 者:网络读者通常更偏好快节奏、强冲突的叙事,您在动笔前是否特意研究当下网络文学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内容选择、情节设计、节奏把控上,是否做了适配性调整?
吴志良:在写作之前,我和一些网络作家有过交流,也看过一些网络小说。但不得不承认,我缺乏煽情的才华,只能尽量将历史写得更加生动鲜活一些。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记 者:当下有不少传统作家尝试接触网络文学,传统作家进入网络文学领域,能为网络文学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网络作家身上有哪些值得传统作家学习的地方?
吴志良:任何作家写作的目的,无非是想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引起读者的共鸣。网络是一个全新的平台,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去拥抱它,发挥其作用;同时,也要认真研究网络作家的写作风格和引流技巧。至于哪些方面值得学习,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理解。
记 者:这本书连载结束后,是否有出版纸质书的计划?若推进出版,您会对网络版内容做哪些调整?
吴志良:如果有出版社感兴趣,我当然很希望能推出纸质书。出版时,可能会对结构做一些系统性调整,使叙述更加完整、更加流畅。
(来源:文艺报 记者 刘鹏波)